第四章 禮壞樂崩 南方,北方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滅吳以後,勾踐也稱霸了。
這是最後的霸主。據《史記》,勝利了的越王勾踐帶兵北渡淮河,與齊、晉諸國國君會盟于徐州(在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周元王也來湊熱鬧,派人賜以胙肉,封為侯伯。由於有周天子的認證,勾踐可謂“真霸主”。相比較而言,吳王闔閭則只能算是“準霸主”。[1]
可惜此事《左傳》和《國語》同樣沒有記載,因此勾踐這個真霸主,反倒比闔閭那個準霸主還可疑。其實這一點並無所謂。因為此時不但王權時代已經過去,就連霸權時代也進入尾聲。即將開始的,是強權時代。勾踐之霸,乃一個時代的強弩之末。他的子孫無所作為,也不奇怪。
但,把不同版本的春秋霸主排在一起,則是有趣的: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稱霸;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圖霸;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稱霸;[2]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稱霸;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稱霸。
這七個人,宋襄公其實不能算數。剩下的六個,前三後三。前三,齊桓、晉文、秦穆,都在北方;後三,楚莊、闔閭、勾踐,都在南方。因此春秋的爭霸可以分為兩段,前半段是北方的時代,後半段是南方的時代。[3]
南方三霸,都是蠻夷。
不過蠻夷跟蠻夷,也有區別。楚與中原諸夏發生關係最早,西周初年就已受封,春秋之始已是南方之強,後來更成為天下霸主,便由蠻夷變成華夏。楚在南方崛起最早,與他們接受中原文化不無關係。
吳的興起則晚得多。他們要到楚莊王稱霸以後,才開始在歷史舞臺上露臉。而且如前所述,這還要拜楚人的錯誤所賜。他們若不逼反巫臣,又哪有吳人的日新月異?[4]
但即便如此,吳人直到春秋晚期也仍是蠻夷習俗,依然斷髮文身,更無禮樂可言,甚至還會鬧出笑話來。[5]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吳王夫差聯合魯國討伐齊人,戰於艾陵(今山東泰安市)。夫差為了對魯國司馬州仇表示欣賞,竟賜給他盔甲和寶劍。州仇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對。因為按照華夏禮儀,君賜臣劍,是要臣下自盡。最後還是孔子的學生、外交官子貢出來打圓場,代這位魯國司馬答謝,說“州仇奉甲從君”,這才應付過去。[6]
<img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