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的決定是首領登基稱帝,並以詔書的形式下旨海外奉詔。當初京師方的想法,應該是想名正言順、傳檄而定;彼時大多數人還是沒能改變傳統觀念,認為大明必須要個皇帝。但以結果來看,這是個昏招。
海外許多基地接受了二相政府的軍令,開始調兵西援,當然也順便接受了本土來的軍火和軍餉。韋家和王家領四川軍力,加入了二相政府,願意聽從政府一切軍政命令,並宣佈進入戰爭動員狀態。
雖然正面戰場上,官軍仍處於劣勢,但大局上已經開始扭轉。為後來的第二次大規模會戰,創造了先決條件……
歐洲戰場瞬息萬變,不斷有國家因為舊矛盾、被拉進了戰團。
先是法國革命引起了國家間的戰爭,結果德益志在戰爭壓力下政變,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優越論失控,全力開動戰爭機器,與盟國一起取得了西線優勢,並在南歐、北非、阿拉伯地區全線擴張。
英、俄、東美等地區陸續加入大戰。
戰爭初期,英法正在纏鬥,本來是仇敵。因為東美地區爆發了獨立戰爭,法國大力支援美洲,想削弱英國。英國人大為火光。
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德益志等聯盟大有一統歐洲、至少獨大的形勢。英國人立刻放棄了舊怨,加入了法國陣營,因為相比之下,英國一向奉行著大陸制衡政策,德益志的獨大觸及了它的核心利益。
北非這邊,明軍早就注意到了軍事威脅、奧斯曼帝國正在大軍壓境。埃及總督府經過形勢判斷,決定放棄亞歷山大港東側的“西港”屯堡,集中兵力於蘇伊士運河的東港要塞。
總督府的考慮是地中海的軍港、孤懸在外,海軍增援不足,容易被陸上重兵包圍。當奧斯曼大軍來犯時,死守西港沒有了戰略意義。
但是按照明軍傳統,臨陣棄守重鎮是說不過去的。於是西港守備將軍率一百人主動留下,與他的陣地一起毀滅在漫天的炮火之中,用性命抵消了丟城棄地的罪責。
明軍以東港要塞為中心,修築了幾道溝壕工事陣地,打算死守防線。其中鋼筋水泥構築的要塞,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擁有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要塞炮。於是明軍以劣勢兵力,硬抗住了幾十倍的奧斯曼帝國大軍的前期進攻,雙方死傷慘重。明軍退無可退,後面就是蘇伊士彎的海面。
雖然當時明軍仍然在工業兵器上全面領先,但世界主要國家已經完全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兵力懸殊仍然會很快消耗殆盡。
好在這時,遵照二相政府軍令的援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