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酈督二溝 (第2/3頁)
薰香如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中,地勢較低、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不宜保持水層的高沙圩田,高粱小麥等旱地作物。
關於圩田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時《越絕書·吳地傳》中的“鹿陂”。
又據說,東吳赤烏元年,孫權稱帝后,大將丁奉為五路總兵,鎮守蕪湖、宣城一帶。親率軍民圍湖造田,督修圩堤。數萬人披星戴月,歷經四年努力,終“圍於湖成良田”。得名:金錢圩。後改惠民圩,最後據圩田外貌像個金元寶,正式命名為金寶圩。金寶圩圍金錢湖灘田二十餘萬畝:“堤長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面)寬丈餘,(堤)高二丈餘,底寬五丈。圩內高處築捍田,低處挖溝渠,以軍隊屯田。又遷流民,築廬舍,建村莊,使軍民耕耘其間。”
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到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澇,故可常保豐收。
宋楊萬里《圩田》有:“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之句。
圩堤將農田與外水隔開,透過灌排渠系及操縱堤上的水閘以調節內水和外水的進出。若是自流灌排有困難,則輔以龍骨翻車等提水機械,以滿足圩內農田需水。後世將沿江、濱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圍護,內有灌排系統的農區,下游叫“圩”,中游叫“垸”,統稱“圩垸”。若干個圩垸連成一片,叫做圩區或圩垸地區。
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記載的‘櫃田’,則是面積較小的圩垸。
平原區以圩為主,附帶有灘。四周築堤為圩,圩外小圩為灘。山丘沿河湖半邊築堤稱‘埧’,沿山丘溝壑出口處築堤和沒水的地方稱‘垾’。因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故而後世埧、垾多以地名形式出現。
樓桑邑中百姓不過兩萬。造一座‘方數十里,如同大城’的大圩,力有不逮。圩田,劉備準備分批修築。將百里水澤,分成若干區域。先以樓桑為基,建好督亢邑。收攏流民,工匠。待督亢邑住滿,再以樓桑、督亢二邑為基,繼續屯田。
類似蜜蜂分箱。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如此事半功倍,最為合適。
督亢溝的走向,良匠已摸清,大致為南北直渠。引巨馬水南下,流經督亢,與北巨馬水重聚成淶水,奔流入海。
只需沿溝渠西岸築堤圍墾,堤上間隔著闢有涵閘,澇時閉閘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