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薪盡火傳 (第2/3頁)
薰香如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材燒成木炭,對樓桑這樣樓宇密集之地,非常重要。木炭由木材乾餾而得,燃燒時沒有煙產生,也無異味,沒有火焰,不爆火星,灰分低,發熱量大,燃燒時長,清潔、安全。
樓桑薪炭皆收。薪柴多用來燒鍋爐,供應熱湯暖氣。木炭則用來燉鍋、煮酒、薰衣。
除去薪炭,此時亦有煤炭。
時下,煤被稱為石炭、烏薪、黑金、燃石,《山海經》最早記述了煤的存在,稱之為“石涅”。
煤是先民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戰國時便有將煤炭用於軍事的記錄。《墨子·備穴》:“百十每(煤),其重四十斤,然(燃)炭杜(佐)之,滿爐而蓋之,毋令氣出。”
西漢時,中原就開採並使用煤。後世在兩漢民居火炕,鍊鐵遺址中,均發現了燃燒過的煤炭和未燃燒的煤餅。
說明劉備身處的時代。中原已將煤炭作為取暖能源和鍊鐵能源,而普遍使用。冶鐵一般都要靠近燃料產地。《鹽鐵論》:“鹽冶之處,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鐵炭”。這裡的“炭”就是指煤。
時下,煤炭開採技術趨於完備、燃用技術日臻成熟。煤炭開採、使用,因為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前後,以城為基,修建三臺:銅雀、金虎、冰井,之一的冰井臺中,就貯藏了大量煤炭。其後約百年,西晉文學家陳雲登臨三臺,見到曹操在三臺中所貯藏的石墨(煤炭),很是新奇,於是寫信陸機。
信中說:“一日上三臺,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雲燒此,消復可用,然(燃)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不?”這裡所提可燃燒的石墨,即是煤。
西晉左思《魏都賦》中講:“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又據《魏都賦》唐人李善注:“鄴西,高陵西,伯陽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
時煤稱石墨,墨井即石墨井,石墨井即煤井。井深八丈,指井筒深度。並非包括井下巷道延深。當時已用八丈立井採煤,其生產規模可見一斑。
此時,距離涿縣最近的產煤區,便是代郡,其次便是魏郡。
“武安冶鐵”的武安縣,便在魏郡。樓桑所用花鐵,皆從武安運來。
《水經注》:“黃水又東注武州川,又東歷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微雷發響,以草爨(cuàn引火)之,則煙騰火發。”文中所記載的火山,也就是後世的大同煤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