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孤男寡女 (第1/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另一類極易招來閒話的是“孤男寡女”。
所謂“孤男寡女”,就是指那些大大超過了婚齡的單身男女,以及喪偶或離異後沒有再嫁或續絃的已婚失偶男女。他們在總體上可以歸為三類,即獨身男女、寡婦和鰥夫。對待這三類人,中國人通常的態度並不完全相同。
對於鰥夫,人們普遍持一種同情態度。所謂“鰥”(guan),原指“老而無妻”的人,特指喪偶的老年男子,泛指一切失偶的男人。在中國人看來,這是最不幸、最值得同情的四種人之一。這四種人是:鰥、寡、孤、獨。鰥是喪妻之人,寡是喪夫之人,孤是喪父之人,獨是喪子之人,即鰥夫、寡婦、孤兒、獨老。孟子說:“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就是說,這四種人,是最需要幫助的。所以周文王施仁政、搞救濟時,總是先從他們開始。中國人還認為,一個人,如果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或喪夫),晚年喪子,那就是不幸中之最不幸者,也是最最值得同情的人。
這種同情是很自然的,也是很人道的。因為對於任何人而言,家庭成員的喪失,都不能不說是一種不幸。孩子失去了父親,就無人“撫養”;老人失去了兒子,就無人“贍養”;妻子失去了丈夫,就無人“供養”;丈夫失去了妻子,就無人“調養”。家庭是殘缺的,心靈是受損的,生活是困難的,當然讓人同情。
然而,這種同情卻並不均等。就拿對待同是喪偶的鰥和寡來說,態度就大不一樣。對待鰥夫,人們是既同情又諒解。鰥夫續絃,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因為男人死了妻子,當然要再娶繼室,以免“中饋空缺”;鰥夫不續絃,人們也認為“無可厚非”,因為這可以解釋為對亡妻恩愛不忘,是“重情之人”,或者解釋為怕後孃虧待子女,是“慈愛之父”。
對待寡婦,態度就不同了。新寡之時,人們是深表同情的。過了一段時間後,人們的眼光,便開始變得冷酷而挑剔,要看這個寡婦再嫁不再嫁,守節不守節。如果再嫁,人們便會大搖其頭:“一女不事二夫。”寡婦豈可再嫁?若告以生存困難,也難得到諒解:不就是怕沒飯吃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嘛!只要意志堅定,有什麼守不住的?如果守節,也不一定能換來滿堂喝彩,因為人們還要觀察,還要考驗,要看她到底“守不守得住”。這種懷疑的目光,總要等到這寡婦已成老婦,斷然沒有再嫁的可能,才會變為敬重,但此時的寡婦,只怕早已心如死灰了。
這種懷疑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守節極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