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大老粗與小白臉 (第3/6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努爾哈赤的子孫們,差不多一個個都由驍勇剽悍的騎兵獵手,變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會喝茶遛鳥的八旗子弟。最後,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不得不交到一個女人手上;而向以英勇善戰著稱的綠營兵勇,則成了不堪一擊的銀樣鑞槍頭。這個教訓無疑是深刻的。
可見,即便從拯救民族危亡、保衛革命成果的角度講,新中國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們也必須致力於開創一種富於陽剛之氣的文化。要做到這一點,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困難。因為新政權的建立者們原本就是一些具有陽剛之氣的人。沒有這種氣質,根本就不可能參加革命,即便參加了也會叛變,更何況他們的革命生涯中,又充滿了血與火的洗禮!與之相對應,革命文化的氣質也是陽剛的。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暴力的行動,哪裡能夠文質彬彬、從容不迫、溫良恭儉讓?所以,當革命者們終於掌握了國家政權時,陽剛文化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主流文化。
其實,只要比較一下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文化和港臺文化,就不難看出兩者之間在文化特質和文化情調上的明顯差異:前者是陽剛的,後者是陰柔的。就拿新聞傳媒的情況來說:大陸報刊社論總是寫得大氣磅礴,義正詞嚴,剛勁十足,而港臺報刊的政論則往往小裡小氣甚至女裡女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一個個嗓音醇厚洪亮,語氣莊嚴肅穆,中氣十足,先聲奪人,而港臺廣播則給人一種嬌聲嗲氣的感覺。在八十年代以前,後者曾經是大陸人民嘲笑的物件。當然,“陽剛氣”並不等於“大老粗”,但“大老粗”比“小白臉”陽剛,則也是一個事實。這樣,當一種剛柔相濟、文武兼備的新形象尚未建立,只有“大老粗”和“小白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時,人們傾心於“大老粗”,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其實,當人們以“大老粗”相標榜時,他們實際上已賦予這一名詞以新的內涵。
漢語言文字的一個特點,就是多義。粗這個字也不例外。它既有粗俗、粗鄙、粗野、粗魯、粗糙、粗暴、粗劣等義,也有粗獷、粗豪、粗壯、粗中有細等義。當人們視“大老粗”為貶義時,是取前義;而視“大老粗”為褒義時,則是取後義。
因此,當人們以“大老粗”相標榜時,其涵義便意味著剛健、樸實、粗獷、豪爽。這裡面無疑既有革命文化和軍旅文化的特徵,又有北方文化和農村文化的色彩,是一種在北方農村文化土壤上生成的革命軍事文化形象。這也是很自然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系由武裝鬥爭奪取勝利。其戰略是“農村包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