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膿包和祠堂 (第1/4頁)
西瓜珍寶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承天寺僧人的這種說法, 陳硯墨感到不可置信。
他回到家中後讓人詳查,才知道這座點心房就是陳舍微以陳絳的名義捐的。
捐, 指的是兩座點心房。
素點心的食材供給和販售, 兩邊似乎各有分成,這個比例具體陳硯墨沒打探出來,但知道利潤是歸在陳絳名下。
本朝佛教不比前朝興盛, 因為天子通道,所以道教興盛, 陳舍微不但與家門口的承天寺打好關係, 還承接了玄妙觀的經書印製。
如《道德經》、《黃帝內經》、《周易》、《祖堂集》、《抱朴子》等, 這事與王吉的紙坊相互合作,算兩家人對於元始天尊日常的供奉心意了。
除了這不掙銀子的,也少不了掙銀子的, 道家清供所費頗多,四季鮮花難得, 但花露卻有永恆芬芳。
這些都是白給道觀用的, 若有香客要購買, 觀中還可抽一份錢,何樂而不為呢?
陳硯墨細細的琢磨著這兩件事, 覺得不僅僅是陳舍微一個人的念頭, 必定也有談栩然的心思。
談栩然肚裡的那個男女不明,陳絳女兒身,日後獨支門戶, 族人虎狼環飼,被吞沒的風險頗大, 將些買賣、產業與寺廟道觀相連, 在佛祖與天尊前過了明路, 好比供奉了一筆可以定期返利的香火錢,是父母殫心竭慮後,最妥帖的打算。
這種事情並不少見,曾有孤女不敵族親威逼,眼看守不住家財,就將身家悉數捐給寺廟,只求死後能有一場體面法事,牌位得以供奉。
‘陳舍微竟如藤蘿絲蔓一般,在不知不覺間將觸鬚生生扎進了泉州,甚至比我還要有根基。’
陳硯墨滿腹心事的坐在小舟上想著,忽然就聽隨從問:“爺,湖邊長廊到了,您是上去走一走,還是兜一圈?”
都說天有天運,人有人運,地有地運,陳硯墨本來覺得沁園邊上的地段是不錯,但遠比不上自己的宅院。
可而今再看,卻發覺沁園邊上愈發繁華,尤其是近陳舍微家宅的這一側,湖邊長廊上游人三三兩兩,攤販叫賣好不熱鬧。
繁華,看得就是銀錢流動,從這個荷包到那個錢袋裡,能花才有勁幹。
陳硯墨心神恍惚的朝長廊看去,就見個嬌婉身影正倚在欄杆上,用一根柳枝撩撥著平靜而深邃的湖水。
這一截長廊沒有上船下船的埠頭,所以比較清靜,最近的遊客也在十幾丈遠處。
她看起來是那樣的寂寥而神秘,似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