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桃園驚夢 再說諸葛亮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葛亮是累死的。
這並不奇怪。他要處理的事務太多,頭緒也太多。偏偏他又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事無鉅細皆親力親為,唯恐辜負先帝厚望。可以說,他是要豁出命來完成使命,決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22]
責任和擔當已不堪重負,何況自己還有理想。
麻煩也由此而生。
真正的麻煩還不在興復漢室,而在於興復一個什麼樣的漢室。如果姓劉就行,何不輔佐劉表?如果仍然要走東漢的老路,又何不追隨袁紹?要知道,官渡之戰時諸葛亮已經二十歲,早就把自己看作管仲和樂毅了。
選定劉備,諸葛亮必有想法。
其實,跟曹操一樣,諸葛亮既是新秩序的建設者,又是舊制度的改革者。他在蜀漢執行的,實際上是一條“沒有曹操的曹操路線”,甚至還可能走得更遠。[23]
比如“以法治國”。
這是曹操和諸葛亮都主張的,也是他們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人治和法治,在曹操那裡是四六開,甚至五五開。他殺孔融,殺崔琰,殺楊修,就毫無法治可言,儘管他一貫賞罰分明,也曾“法辦”過自己。[24]
諸葛亮則做到了三七開,甚至二八開。他也縱容過法正的行為不端,冤殺過益州大族,但那或者是不得已,或者有政治需要。只要有可能,他總是儘量公正。[25]
結果怎麼樣呢?
貴賤賢愚無不歎服,也無不怨恨。歎服是因為執法公平,怨恨則因為立法嚴峻。事實上,公平不等於不嚴峻,只不過對所有人都同樣苛嚴。所以,一方面是“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另一方面是“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26]
那麼,諸葛亮的法,是嚴刑峻法嗎?
當然。因為他的政府是軍政府,他的政治和經濟管理也都是戰時體制。這樣看,就連彭羕一案,恐怕也是出於政治需要,儘管諸葛亮極其厭惡此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允許有人在戰爭年代胡說八道。言論自由?休想!
就連諸葛亮自己,也謹小慎微。
謹慎也是政治需要。要知道,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力和權威遠遠超過了劉禪,北伐曹魏又連連失利、勞民傷財,誤用馬謖壓制魏延也不算英明。高處原本不勝寒,何況處處是風口是浪尖,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嗎?
也怕的。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就只有嚴格要求自己。至少,諸葛亮內無餘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