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謝絕宗教 翻過喜馬拉雅 (第1/2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與中國,有太多的相似。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和印度也是“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中國的兩河,是黃河、長江;印度的兩河,則是印度河、恆河。但西亞那個兩河流域,是四通八達一馬平川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和印度卻與世隔絕。在冷兵器時代,好戰的西方蠻族對這兩個地方其實鞭長莫及。很少有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能夠徹底摧毀我們。
於是,兩種同樣古老的文明,便在歐亞大陸的東端和南部,各自獨立地發展起來,並堅忍不拔地走到了近現代。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但喜馬拉雅一山之隔,中華與印度又呈現出諸多不同。印度人的文明在中國的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時,就已經更新換代。第一代據說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叫“印度河文明”,也叫“哈拉巴文明”。第二代才叫“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後,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創造出來的。印度河文明與印度文明之間,還留下了幾百年的空白。
我們的文明則沒有斷代,只有擴容。作為“文化圈”,夏的地盤很小,大約只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其他地區,並非“夏雅”,而是“蠻夷”。商的勢力範圍就大多了,已能挾青銅文化在南方建立據點。西周文化圈更大,影響所及,北至遼河,西至隴右,南至兩湖甚至兩廣,東則遠至今之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當然,商人和周人,起先都只能在這些邊遠地區建立點狀的文化孤島。蠻夷們是各行其是的,比如四川的“三星堆文明”。但到後來,所有的小文化圈,包括巴蜀,包括閩粵,也都變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分子。[4]
國家的道路也兩樣。沒錯,印度也是從部落到國家。他們的部落叫“迦那”或“維什”,酋長叫“羅惹”。他們最早建立的也是城市國家,甚至也曾有過“列國時代”,類似於我們的“春秋戰國”。不過,印度的列國並沒有“天下共主”。而且,還既有君主國(主要在恆河平原),又有共和國(主要在旁遮普和喜馬拉雅山麓)。不像我們,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是君主制。
以後的航程就更不同。從秦漢開始,中國是統一長於分裂。混亂時間最長的魏晉南北朝,也只是半分裂狀態。印度則相反,是短暫的統一,長期的分裂。甚至從甘婆王朝到笈多王朝之間,竟有三百多年史實不清。最後,還變成了穆斯林的王朝和英國人的殖民地。
中華連續而聚合,印度鬆散而間斷。[5]
然而長期的分裂和不斷的入侵,卻並沒能中斷和消滅印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