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顯著,上圖所示的列鼎列簋制度即是其中最典型代表。這一制度的特點,是鼎單數、簋雙數,從九鼎八簋依次遞減,至低階士只有一鼎。該制度到後期開始瓦解,也反映著社會結構的鬆動和變革。
當然不是。那是什麼?愛。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拿禮樂當回事。這層意思,他是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3]
那麼,愛心從何而來?
天性。
出自天性的愛,叫天良。沒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因此,孔子很奇怪宰予為什麼會反對三年之喪。他甚至反思:宰予難道就沒得到過三年之愛?應該也得到過吧?或許,他真沒得到過?[14]
總之,禮壞樂崩絕不是禮樂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問題。但只要人性依舊,天良尚存,這世界就有救。只不過,救世先得救心。
仁愛,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
問題是,這藥丸找得到嗎?
孔子認為找得到。因為它的原材料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這就是對父母、對子女、對親人的愛,叫“親親之愛”。這種愛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討論和證明的。只要納入古已有之的禮樂制度,就萬無一失。
合邏輯嗎?
合。
有問題嗎?
沒。
都贊成嗎?
不。
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對。
[10]見《論語·顏淵》。
[11]見《論語·陽貨》。
[12]見《論語·陽貨》。原文是:“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13]見《論語·八佾》。
[14]見《論語·陽貨》。原文是:“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此處所言,是對這句話的三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