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武、不怒、不與?
如果按照孫子的思路,當然是不給敵人可乘之機。孫子有句名言,叫“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也就是說,敗不敗,在自己。勝不勝,在敵人。自己不犯錯誤,就不會失敗。敵人不犯錯誤,我方也不可能勝利。勝與敗,不看誰有本事,全看誰犯錯誤。[14]
這就不能武,不能怒,不能與。因為武,則“必死可殺”;怒,則“忿速可侮”;與,則“廉潔可辱”。如此這般不知剋制,豈非把勝利送給敵人,失敗留給自己?
如果孫子來做解釋,理應如此。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22JC.jpg" />
據程國政《孫子兵法知識地圖》繪製。
老子也是這意思嗎?
不是。
在老子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謀略,也不在策略,甚至不在戰略,而在如何看待戰爭,看待勇敢。戰爭當然需要勇敢。兩軍相敵勇者勝,也幾乎是常識。然而老子卻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兩種勇敢,一種叫“勇於敢”,一種叫“勇於不敢”。老子說——
<blockquote>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15]
</blockquote>
這段話,很容易被理解為活命哲學:膽敢衝上去的就死,不敢衝上去的就活。但如果本意如此,則原文就應該是“敢則殺,不敢則活”。那麼,老子為什麼還要在這兩句話的前面,加上“勇於”二字呢?
因為真正的勇敢,不是“敢做”,而是“敢不”。敢做固然了不起,敢不卻更需要勇氣。事實上,不敢不過本能,敢不才是境界。顯然,勇於不敢,才是最大的勇敢。用蘇東坡的話說,就叫“大勇若怯”。[16]
這就不是兵法,而是兵道了。
所以,老子懂兵而不用兵。他的觀點很明確:兵乃“不祥之器”,只能“不得已而用之”。[17]
因此,天下有道,戰馬都會用來耕田,叫“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懷孕的母馬都會被徵用,小馬駒都會生在疆場上,叫“戎馬生於郊”。[18]
也因此,以正道輔佐君主的,決不窮兵黷武,決不爭強好勝,決不以武力爭霸於天下。[19]
這就不但是兵道,而且是王道了。
王道,就是王者之道,也是王者之師的兵道。其核心則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