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勢不兩立 (第4/6頁)
黃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楚國,應知該地的情況,南方富饒,更勝我大秦,若非我們得到巴蜀之地,根本連比較的資格都欠缺,但亦正是楚國之“富”,累死了楚人。”
項少龍聽得大感興趣,放緩馬速,訝道:“富總好過貧,為何偏是禍而非福呢?”
昌平君惋惜地道:“楚人既得海、銅之利和雲夢之饒,又有皮革、鮑、竹、金、珠璣、犀、玳瑁、果、布之富,且因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墮贏蛤,不待賈而足,地沃食饒,無饑饉之患,故人人溺於安逸,欠積聚而多貧乏。遇上戰爭,兵無戀戰之心,故勢大而不強,否則天下早是他們的了。”
項少龍心下同意,李園使是文采風流的人物,卻絕非刻苦耐戰之士。順口問起自己最熟悉的趙國。自己當年就曾以南馬北馬對楚趙作出生動的比較。
不知為了什麼原因,昌平君心情頗佳,侃侃而談道:“趙國土地亦廣,但山多地高,北部近林胡,民多強悍,像定襄、雲中、五原,本就是由戎狄搶回來的土地,人民好射獵而不事農商。至於位於原晉國的邯興、太原、上黨等地,又多舊晉的公候子孫,愛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生活奢靡。像趙君的後宮妃嬪就以百數計,婢妾披綺緞,酒肉有餘,而民則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故雖有天下無敵之精兵,上卻無懂得運用之人,又妒嫉人材,否則就不會有趙括代廉頗而引來的長平之失。”
項少龍想不到昌平君如此有識見,刮目相看道:“這番話對趙人確是一針見血,其他列國的形勢又如何呢?”
昌平君得項少龍稱許,意氣飛揚道:“燕國地處東北,窮山僻壤,僅薊都似點樣子。可以撇開不論。韓國環境惡劣,人民大多居於山區,想積點糧貨也有心無力,若非有趙魏在背後支援!早給我們亡了。”
項少龍未去過燕韓,不知詳情,但想起韓非當年到大梁借糧一事,便知昌平非是虛語。
昌幹君續道:“魏國一向是我大秦的勁敵,當年起用吳起為河西郡守,我們便只有吃敗仗的分兒。又廣泛結盟,硬阻我們東進。到遷都大粱時,已擁地千里,帶甲三十餘萬。幸好魏人給勝利衝昏了頭腦,竟恃強拔邯鄲,遂與趙人交惡,更犯眾怒,致有桂陵之敗,連大將龐涓都給俘虜,自此一蹶不振,否則現在就不是這番局面了。”
項少龍記起趙人間所流傳“魏人最不可靠”之語,又想到魏安厘王派人假扮馬賊,肆虐趙境,暗忖魏人之敗,實是咎由自取。
點頭道:“東方諸國都給君上道盡了虛實,還有就剩下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