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理念 東漢之亡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東漢是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的。
傷,有內傷,有外傷。外傷就是農民起義,內傷則是統治階級內部曠日持久、錯綜複雜的鬥爭。
那就先看內傷。
與劉邦以一介平民開創帝業不同,劉秀是豪門巨族出身,依靠的是以南陽大族為骨幹的豪強集團。後來他分封功臣,提倡儒術,原因也在這裡:一起打江山的豪強必須得到酬謝,主張家天下的儒學則能鞏固其統治。
這就與西漢有所不同。
西漢實行的是戶籍管理制度。所有臣民都要按戶登記在冊,叫編戶;編入戶籍的臣民一律平等,叫齊民。這是有利於帝國統治的,因為可以保證皇帝的高高在上。
然而到西漢末年,齊民已經不齊,帝國之臣開始兩極分化。大部分人或貧或賤,成為寒門或庶族;極少數人或富或貴,成為豪門或望族,社會結構發生大變化。
換句話說,西漢前期的臣民,就像馬克思所說是裝在一個口袋裡的馬鈴薯,個頭都差不多,皇帝當然也不難君臨天下。現在某些馬鈴薯卻變成了巨無霸,夾在了皇帝與小民當中,又該如之何呢?
那就只能看皇帝的能耐了。
可惜東漢的國運不佳。頭三個皇帝還不錯,既有執政能力,壽命也算長,光武帝享年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漢章帝三十三歲。這就已經一代不如一代,沒想到後面的皇帝更慘,繼位時年紀小,活的時間也不長。
和帝十歲,享年二十七歲。
殤帝百日,享年二歲。
安帝十三歲,享年三十二歲。
順帝十一歲,享年三十歲。
衝帝二歲,享年三歲。
質帝八歲,享年九歲。
桓帝十五歲,享年三十六歲。
靈帝十二歲,享年三十四歲。
章帝以後八個皇帝,包括沒算進去的少帝劉辯(十七歲)和獻帝劉協(九歲),繼位時沒有一個是成年人。活得最長的桓帝和靈帝,又是著名的昏君。
那麼,誰來治國?
外戚和宦官。
這是東漢的兩大勢力集團,他們之間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原因很簡單,皇帝年幼,只能太后臨朝,外戚專政。皇帝長大要奪回權力,又只能依靠宦官。結果是外戚和宦官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鬧到亡國。
鬥爭殘酷而血腥。第一次火併在和帝時期,第二次在安帝死後,兩次都是外戚失敗,他們的兄弟和同黨則不是自殺,就是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