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示意我們快一點。我們就不由地加快了腳步,跟著王二麻子走。
在河岸邊,卻不見了王二麻子的蹤影,我們正納悶,不久差個幾米嗎?怎麼轉眼就沒見了蹤影?不一會兒,王二麻子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手裡拖著一個類似於竹筏的東西。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要乘坐的船?他向我們招招手,顯得有些吃力,要我們過去幫忙。
“這是什麼啊?”張璐兒一臉害怕的樣子還真不是假的。因為這筏子可不是普通的筏子。而是羊皮筏子。而這王二麻子無疑就是“筏子客”了。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游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中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蘭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據守蘭州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判亂,西寧總兵官王進寶奉命討伐時,曾在張家河灣拆民房,以木料結革囊夜渡黃河,大破新城和皋蘭龍尾山;六月,王輔臣兵也造筏百餘,企圖渡河以逃,王進寶率軍沿河邀擊,迫使王輔臣兵投降。可見,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當然其他地方也是有的,我們所在的地方不處於蘭州,但是卻依然可見這羊皮筏子。
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毛皮。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經過晾曬的皮胎顏色黃褐透明,看上去像個鼓鼓的圓筒。民間有殺它一隻羊,剝它一張皮,吹它一口氣,曬它一個月,抹它一身油即可。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形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把一隻只皮胎順次紮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製成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