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桃園驚夢 再說諸葛亮 (第2/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外無贏財,確實做到了兩袖清風。正是這種高風亮節,讓他贏得了人民群眾由衷的敬佩和懷念。[27]
問題是,他有必要那麼累嗎?
也沒有。
事實上,所謂劉禪無能的說法並不成立。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不再任命丞相,而是由大司馬蔣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大將軍費禕主管軍事兼管行政。這樣一種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和權力分配,豈是弱智的人想得出的?
劉禪也不糊塗。司馬懿征討遼東時,蜀人都認為是北伐曹魏的大好時機,劉禪卻很沉著冷靜。他下令蔣琬進駐漢中,同時指示一定要等到吳軍也開始行動,東西兩方相互呼應,魏國內部又出現問題時,才發動進攻。[28]
弱智嗎?否!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大權獨攬,不肯還政於君?
也許,他是要政改。
或者說,他要興復的其實是理想中的西漢。
西漢初年國家制度中隱含的政治理想,就是區分宮廷與朝廷、皇權與相權、宮中與府中。皇帝是國家元首,主要起象徵國家統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腦,帶領官員具體管理國家,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
這種制度,就叫“虛君實相”。
虛君實相,好嗎?
不算最好,但也不壞。因為按照這種制度,皇帝授權而不負責,宰相負責而無主權。一旦國家有事,並未行政的元首就能以授權人的名義責問實際負責的宰相,後者也就有可能成為“責任內閣”或“可以問責之政府”。
諸葛亮主政時的蜀漢就是這樣。《出師表》說:“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就是既有授權又有問責,其實比皇帝親政更好。
但,這裡面問題很多。
首先,如何保證擁有實權的宰相不會趁機政變,變成既篡位又親政的新皇帝?諸葛亮的辦法是用自己的人格做擔保,可惜道德的擔保從來就是靠不住的。諸葛亮本人不是王莽,不等於別的什麼人不是曹丕。
其次,在既無憲法又無國會的情況下,我們也不知道那擁有實權又永不政變的宰相如何產生。劉備當然運氣很好,劉禪就不敢賭這一把。蔣琬去世後,他乾脆“自攝國事”,結果成為亡國之君,只能到洛陽去裝瘋賣傻。
諸葛亮的政改終於失敗,如果他確有此意的話。
如果。
政改失敗的諸葛亮只能去做道德楷模,甚至呂洞賓的師兄。人們為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