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潛龍勿用:襁褓中的革命文藝 (第2/19頁)
孔慶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香港海員罷工、安源路礦工人罷工、開灤煤礦罷工、京漢鐵路罷工和一系列抗稅抗捐鬥爭,直到幫助孫中山把國民黨改組成一個強大的革命組織。天下大亂之時,也正是新的生命節節長高之時。在遍地革命火種的明滅閃爍下,革命的文藝也開始牙牙學語了。
曾擔任過中國共產黨最高負責人的瞿秋白在《“Apoliticism”——非政治主義》中說:
毎一個文學家其實都是政治家。藝術——不論是那一個時代,不論是那一個階級,不論是那一個派別的——都是意識形態的得力的武器,它反映著現實,同時影響著現實。客觀上,某一個階級的藝術必定是在組織著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意志,而表現一定的宇宙觀和社會觀,這個階級,經過藝術去影響它所領導的階級(或者,它所要領導的階級),並且去搗亂它所反對的階級,問題只在於藝術和政治之間的聯絡的方式:有些階級利於把這種聯絡隱蔽起來,有些階級卻是相反的。
藝術與政治、藝術與革命,說到底,是絕對不可分的。許多人覺得政治不乾淨、革命有血腥,於是便竭力迴避這種看法,竭力把藝術裝扮成偎依在懷裡的長毛獅子狗。但忘記和迴避藝術與政治關係的時代和人,都逃脫不了忘記和迴避的代價。既不承認藝術的娛樂性,也不承認藝術的革命性,那麼,所謂“藝術性”何在?有時候,說某些學者最愚昧,實在並不是憤激的玩笑。那些惺惺作態唯恐別人不知他是高雅的文化人的人,實在俗得不值與之一論。
藝術與革命最根本的相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對現實世界的否定和反抗,他們的本質都是理想和超越,都是顛覆、毀壞和創造、重建。當它的程度較輕時,人們往往忘記這是革命而認它作“純藝術”;當它的程度較重時,人們又往往忘記它是藝術而認它作“大革命”。其實,藝術就是革命,而革命也就是“行動藝術”,藝術家與革命家,在精神氣質上是相通的。,所謂“文藝家與政治家的歧途”,他們乏間的爭論、鎮壓,不過是在如何改造世界的方法論上的分歧。所以,藝術家可以隨時變為革命家,革命家的“行動藝術”遭受挫折時,也會變為在紙上行動的“藝術家”。沒有革命,藝術就不會發展進步;沒有藝術,革命也不會成功興旺。在這個星球上最懂得二者的血肉關聯,把藝術與革命糅合得最完美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絢麗多彩的藝術史。僅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黨也不愧為一個偉大的黨。
但是,專門為了革命而創作的文藝卻不一定是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