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真拿勳貴不當乾糧 (第1/5頁)
斷刃天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封建君主專制階段的很多邊界地區,一個地名帶著“宣慰司”字尾的,往往不是直接中央政府直接統治,而是所謂的羈縻制度。當地名義上歸中央,實際權利掌握在土司的手裡。
這一階段的南亞,真正的“小霸王”不是印度,而是緬甸。(PS:為避免影響閱讀,直接用現名。)印度這個詞出現的時候,不是一個國家的名字,而是西方人的一個地理概念。
大周朝面臨的問題就來自緬甸的不斷武裝襲擾,導致幾個宣慰司態度搖擺,有的甚至乾脆就私下裡劫掠邊境百姓。安全出了問題,滇銅的生產直接停滯,導致內地幾個寶泉局停工。明朝使用白銀為貨幣,實際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根據地方奏報,緬甸從歐羅巴商人手裡大量採購了火槍,加之熟悉地形,地方駐軍防守有餘,進剿有心無力。滇省巡撫推測,應該是有歐羅巴人在後面支援緬甸。具體原因不清楚,從歷史淵源看,前明時期弗朗機人被明朝水師打敗,就此不敢再犯沿海。
承輝帝已經責成兩廣總督探明此事原有,目前還沒有回覆。
即便探明瞭,其實也沒有太多辦法,大周朝現在最大的邊患還是西域叛亂。西域叛亂最大的特點就是反覆無常,打一次,歸順一次,過一段時間又反叛。具體的說,這些地方甚至都不願意接受名義上的頭上有個君主。每次叛亂,都會大規模的侵擾劫掠陝甘、遼東等地。
這是遊牧民族的一個特點,一旦遭遇白災,來年必定要南下劫掠。
承輝帝運氣不好,登基後遭遇了最大規模的一次叛亂和越境劫掠,叛軍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邊境線又極為漫長,五萬邊軍打正面不怕,這種情況則左支右絀,難以應對。
要解決問題,就直奔問題的根源,直接打到叛軍的老巢去。這也是承輝帝哪怕朝廷沒錢,咬牙也要抽出銀子,排除京營精銳進剿的原因之一。當然在承輝帝看來,此番進剿,一旦獲勝,可謂一舉三得。一是試試京營的成色,看看戰鬥力如何,二是平叛,三是平叛之後,京營大部分將領都將被留在西北,名義上是輪戍。
這是陽謀,京營的兵可以回來,將來則大部分都得留下。以邊軍將領代替京營將領,最大限度的削弱軍事權貴集團對京營的影響。承輝帝不是要滅了權貴集團,這不可能。他的目的是壓制,分化,削弱。中心思想是集權。
張廷恩嘴上不說,心裡其實在懷疑,承輝帝讓自己去清欠的目的,可能僅僅是試探。
是不是試探其實也不要緊,無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