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第2/11頁)
寒小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屬於當年跟著先帝爺一起打江山的勳貴,也就是隸屬於武將那一脈的。雖說第二代的劉誥打小就開始研讀詩文,可距離股肱之臣差得太遠太遠了,說白了,翰林院那地方聽著是金貴無比,實則離權力中心還是很遙遠的。
是重臣的備選之地,也有可能永遠都只是備選。
反正,楊冬燕思來想去,也只依稀記得,那些任外職的官員格外在意三年一次的回京述職,彷彿還有考校和評語,這些應該是直接關係到調職、升降的。
之所以能想起這些,還是因為楊冬燕有個庶女嫁的是外放官員,彷彿是因為任期內做了啥事兒,央求王府幫著疏通疏通。
不過,楊冬燕已經想不起來那事兒最終的結果如何了,當時老王爺已經沒了,當家做主的是她長子新任永平郡王劉諫,出事的又只是庶女的夫君,甭管劉諫到底幫沒幫忙,楊冬燕都是無所謂的。
因為無所謂,所以直接沒放在心上,以至於她都快把腦殼殼給想破了,才勉強想了一些邊邊角角。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三年一次的回京述職,以及吏部考校,對於那些任外職的官員來說,應當是相當重要的。
就彷彿歲考之於秀才,五花肉之於豬崽?
楊冬燕心裡大概有數了,不過眼下她還沒搞事,只因她並不知道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老叔家的幾個孫子來到了省城,就像先前說好的那般,他們住在前頭一進院子的倒座房裡。其實,倒座房擱在有錢人家,那是給門房和小廝使的,就是貼身伺候的下人都不帶住那裡的。可一則老魏家發家太短,各項規矩沒能跟上,二則……
那幾人壓根就不管這些,見天的跟大牛和二牛跑出去熟悉省城,稍有些空閒,還要被強制壓著學認字。
最後那點,真的特別苦。
大牛和二牛已經初步邁進了識字者之中,起碼他們已經會寫數字了。雖說他們需要採購的東西不少,可最麻煩的反而不是那些食材的名稱,而是需要的數量。
到底很簡單,他們完全可以互相協商好,就從豬肉來說,從頭到腳的部位,依次排序妥當,後頭標註好數量即可。其他蔬菜也一樣,例如第一個是白菜,第二個是青菜……只要每次位置不出錯,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至於每家需要的食材不同,就更容易了,每人負責記幾家食肆就可以了。
反正,大牛和二牛認為,只要把數字認全了,接下來就沒必要再繼續學習了。
然而他們說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