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泠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力的事情。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在如此強勁的動力系統輸出下,4艘國王的航速僅僅是堪堪達到21節,最快的也不過以46200馬力跑出了213節,而英國鐵公爵級同樣是25萬噸的排水量,卻用29000馬力就實現了21節的航速!即便是德國戰列艦較英國同行要稍微肥胖一些,但在低速領域也不至於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除了國王之外、早期的拿騷、赫爾戈蘭和後期的巴伐利亞,其航速也一樣令人看不懂;相對於各自28萬、35萬和56萬的輸出功率和19萬、23萬和3萬噸的排水量而言,它們的航速都比正常值要少了1—15節。德國戰巡的情況要稍好一些,然而到了大噸位大功率的德弗林格爾級,其航速也開始出現了不科學的下跌。這種現象的危害性顯然是無需贅言,德國人為了實現設計航速,不得不多在正常基礎上額外花費50的動力空間和重量,而這必將造成戰艦效能的大幅度降低。即便是德國在戰艦上採用了小水管鍋爐、其動力功重比高出英國一個檔次,但也是經不起這麼折騰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前世的清英混跡論壇、遍觀載籍、皓首窮經,終於找到了其中的癥結。歷史上德意志第二帝國建造的所有主力艦中,為了提升螺旋槳的推進效率,動力主軸在艦體外面的溼潤長度都很短,並取消了其他國家都有的艦體外部主軸支架,以減少阻力。但這個設計卻是遠遠得不償失的,增加的艦體溼潤面積在中低速時帶來的摩擦阻力更大,而且由於螺旋槳離艦體太近,來流更加紊亂,嚴重影響螺旋槳的實際效率。除此之外,其3根推進主軸的距離也相距過近,激盪出的水流存在嚴重的相互干擾,使得螺旋槳的實際效率更加不堪,完全浪費了小水管鍋爐這一項技術優勢所帶來的效能提升。
此前清英由於事務繁忙,一時失察之下,竟把這麼重要的問題給扔到了腦後,直到1897年腓特烈三世號戰列艦竣工海試的時候,才恍然反應過來。在他的主持下,德國海軍部建立起了一個異常精密的模擬水池實驗室,並嚴格按照現役戰列艦比例打造了數艘自帶動力的袖珍迷你船體,開始進行反覆的試驗。憑藉德國人細緻嚴謹的性格,再加上清英不失時機的旁敲暗示,設計師們終於“自行”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
清英面色含笑,道:“所幸的是,這一問題並非是無法更正的,我們完全可以透過改變佈局的方式來調整主軸之間的間距,以及用一根稍微長一些的傳動軸來代替原來的貨色。經過這樣改動之後,戰艦的航速便再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