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從欒家被滅之後,晉國就只剩下了六大家族,六卿配六大家族,倒是個絕配。這下好了,從前坑少蘿蔔多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每家保證都有一個卿的席位。
問題是,這樣一來,卿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世襲制了。
既然大家都有了世襲的卿位,利益衝突一時就小了很多,於是,晉國出現了多年不見的和諧局面。
所以,和諧與否取決於坑和蘿蔔的數量。
晉國這個時候的六卿分佈是這樣的:中軍帥韓起、中軍佐趙成(趙武之子)、上軍帥中行吳、上軍佐魏舒、下軍帥範鞅、下軍佐智躒。
其中,韓家和趙家是世交,韓起和趙成的關係很鐵;中行家和范家也是世交,中行吳和範鞅也走得很近;智家和中行家是同宗,再加上智躒歲數小,一般也就跟中行吳交往多一些;魏家是後進的家族,再加上魏舒當年和欒家關係比較近,所以魏家略顯單薄,魏舒也很小心地與各家保持著距離。
六卿當中,趙成比較老成,身體也不好,所以一向比較低調;魏舒不用說,處處小心,能不出頭就不出頭;範鞅自從欒家滅了以來,收斂了許多;而智躒歲數較小,身體也不太好,因此遇事能躲則躲。
弄來弄去,六卿當中也只有韓起和中行吳出頭了。
韓起,家教不錯,在乎名聲,但是骨子裡很貪;中行吳,典型公子哥兒,能力一般,喜歡扮酷,還喜歡搞搞新意。
基本上,這段時間,晉國就靠這兩位來折騰了。
【調包計】
韓起有很好的家教,所以他懂得謙讓。
趙武能夠當上中軍帥,就是因為韓起的謙讓。所以在趙武去世的時候,點名要韓起接任中軍帥。實際上,作為中軍佐,也該輪到韓起了。
在楚靈王登基的那一年(前541年),韓起成了中軍帥。
第二年春天,韓起前往魯國訪問。這是一個慣例,新任中軍帥會去幾個最親近的國家聘問,以表達對友邦的尊重。
韓起首先來到了魯國,在魯國,韓起參觀了魯國太史的家,看到了《易》、《象》以及魯國的史書《魯春秋》,感慨“周禮盡在魯矣”。
隨後,魯昭公和季文子分別設宴款待韓起,席間,雙方各自吟誦《詩經》,韓起舉止得體、談吐大方,所用的詩都很恰當,因此受到魯國人的高度評價。
從魯國出來,韓起又去了齊國。
齊國同樣是安排了兩場宴席,一場由齊景公宴請,另一場由卿大夫們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