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清欠不是官做的事情 (第4/5頁)
斷刃天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承輝帝道:“但講無妨。”
張廷恩道:“臣不日上奏,限期還錢,還不上的抄家、罷官。陛下首肯即可。”
這話的意思,我來提建議,皇帝同意即可。通俗的說,黑鍋我來背,有怨氣衝我來。
承輝帝面帶感動之色,欲言又止,本想說這樣不妥,奈何太香了,話到嘴邊收回去了。
張廷恩嘴上沒說啥,心裡卻是很明白的,君王所有的恩義都是有利益驅動的。
傳統士大夫的家國情懷是張廷恩做事情的驅動,追求的是青史留名。這事情即便做不成失敗了,未來在史書上,也能留下一段文字記載。
從眼前的皇帝的心態看,張廷恩覺得十有八九在未來的某一天,皇帝要賣他的,不說賣腦袋,用他的官職來平息其他官員是憤怒,可能性很大。
最終承輝帝轉移了話題道:“賈恩侯這個浪蕩子,竟生了個好兒子。”
張廷恩一聽這個,心裡更加確定,這一回怕再被彈劾去職,恐怕沒啥機會再回朝堂了。
當初太上皇一句話,承輝帝就給李清罷免了,張廷恩上書為李清鳴冤,痛陳追欠之利害,結果被一大群朝臣彈劾。李清和張廷恩先後被罷免,先後進了青雲書院教書。
現在舊事重提,要起復張廷恩和李清,並不是皇帝良心發現,而是戶部沒錢了,據說都能跑老鼠了。內庫倒是有錢的,皇帝捨不得掏出來。偏偏趕上西北叛亂,西南有蠻族擾邊,打仗是需要錢的,戶部拿不出錢來,怎麼辦?
對外面說的時候,皇帝肯定是永遠正確的,這個道理亙古不變。真要下面的臣子對皇帝不滿到了極點,那就一定是先有奸臣,如果奸臣拿下都無法擺平群臣,接著就要清君側了。
清君側的這個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最成功的一次行動是朱棣。
皇帝主動提起賈璉時,張廷恩決定說實話:“賈璉敏而好學,奈何出身所限,即便高中進士,未來也虛陛下耐心調-教,如能收其心,可類林如海。”
啥意思呢?張廷恩把培養賈璉的思路說明白了,這傢伙是個勳貴子弟,將來真的中進士,文人集團肯定是排斥他的。這是太祖時期定下的文武制衡策略導致的結果。這是出身決定的,唯獨能改變這個情況的就是皇帝了。
你不是進士麼?那行,你去做文官,在文官隊伍中,唯一的靠山就是皇帝了。
就像林如海那樣,探花出身做了文官,太上皇時期只能在翰林院泡澡,承輝帝登基後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