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五穀雜糧 (第1/3頁)
蟹黃雞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陰山籙》來源:
房間倒是不錯。
這間中房,雖然是同德樓中最差得一等,卻是內有乾坤。
一進房間,正前方擺著一方小桌,什麼酒器茶具都是齊全的,兩邊上掛著山水畫,倒是有些雅緻,除此之外,還有書架,擺著不少書籍。
有白鹿洞出的《太極圖說》,國子監的《仁義正論》這類的正書,還有什麼《漏舟雜記》《金墉舊事》之類的雜書。
房間分為兩個區域,中間用一道屏風隔開,後面便是臥房,錦榻綢被也是精挑細選,一看就知道是仔細用了心的。
蘇徹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面,從書架上拿下一本《仁義正論》隨手翻了起來。
當今的儒門,論起根源,卻是起於中古之時。
當時百家爭鳴,其中有一家便名為儒家,開闢之祖據說曾經也是玄門中人,曾經到過玄都宮問道。
然而他卻認為玄門之法,有其固有的缺陷,於是自己開闢出一條道途,遂為儒門。
後來日月變換,光陰如梭,百家之說漸漸消弭,而儒門則成為了中土的主流思想。
這本《仁義正論》便是講的儒門最根本的堅持,仁義二字。
這本書輯錄了國子監內歷代大學者對仁義二字的闡釋,其中一位一篇文章吸引了蘇徹的注意。
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李遵,他的這篇文章比較了儒門在思想上與佛道兩家的不同。
按照他的說法,他自求學國子監之後,修為日增,每日砥礪自己。然而每當他看到仁義二字,總有一個疑惑。
當年的古聖先賢,為何要提出這二字。
他說上古之時,佛道兩家昌盛,這兩家地仙佛祖層出不窮,法力高超,教法微妙,為何先賢還要提出這仁義二字呢?
於是這位李遵先生,東渡東海,南下窮荒,西至佛國,縱覽玄佛兩家昌盛之地,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
上古聖賢之所以講仁義,實在是補足佛道兩家的不足。
玄門講道德,佛門有因果。
玄門之仙求的是超脫,連天地都要超脫,這天下間的生民百姓,於大道多他不多,少他不少,實在是“為而不恃,養而不用”。
佛門縱然有度化眾生的大願,可眾生與其而言不過是六道輪迴之中的一道,云云有情裡面的一種,不過是牢籠裡需要破去的一個名色。
人之一物,在這兩家看來既重要,也並非全然重要。
重要的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