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生平與《東方之旅》 (第3/5頁)
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客居瑞士首都伯倫——一個心理分析的中心。在大戰之後,黑塞的作品進入後期,變得更為表現主義化,同時也流露出他對於現代心理學的濃厚興趣。他那本轟動一時的心理分析小說《戴密安》(Demian,1910,即《彷徨少年時》),給從戰爭中歸來的青年們很深刻的印象。用微妙而銳利的洞察力,黑塞追隨著一個敏感人物的心理發展,從兒時直到青春時代,從反抗到心靈的孤獨,一直到某些玄奧的力量引導他到伊娃夫人那裡去——她以秉有創造力和包容一切的象徵出現。
黑塞跟他父親的正統世界的關係,以及詩人對於印度神秘主義的全神貫注,都反映在《悉達多求道記》(Siddharta,1922)一書中。這是一本自傳性質很濃厚的小說,根據他在印度的旅行,寫出父子之間的關係,以及從印度神秘主義中所獲得的自我之發現——一個兒子遠遠地離開了父性的智慧,而在尋覓到精神上的自我以前,卻不由自主地沉湎於世俗的生活中。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是黑塞最未受剋制和最不均勻的作品,書中的故事發生在大城市的享樂世界,是對我們這個沒有教化的時代的嚴厲指控。它揭示了緊靠在我們有教養的自我之旁的那種潛伏著的,如野狼和地獄般的天性。書中的主角哈利·哈勒就是“荒原狼”,他是溫和與殘酷的混合。在早期的作品中,黑塞避免描寫強烈的衝突,但在後期的小說裡,他卻敘述“群眾”對於個人及其創作力的壓制。在《荒原狼》以後的作品中,黑塞犧牲他早期的浪漫主義,而強調古典的傳統。
1930年出版的《那齊士與戈特曼》(Narziss und Goldmund,即《知識與愛情》)是一本傑作。那齊士是修道院的院首,也是一位苦行的學者。他生活在一個高超的抽象思想的世界裡,與他寵愛的弟子戈特曼恰成對比。戈特曼離開修道院去體驗人生的苦痛,而在可以致人於死的危險與罪愆中,以及接二連三來向他示愛的女人的世俗狂歡裡,得到了許多經驗。這兩個人——一個是思想家,另一個是富有創意的藝術家——每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侍奉上帝,而兩人之間則以相互諒解來維繫關係。
黑塞的小說,除了上述者外,還有許多中篇和長篇問世。其中最重要的要推筆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