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易夏也看到了最新章的評論, 看到大家的討論,忍不住開始思考後續的問題。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當中肯定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如果現在她實在另一個世界寫的小說, 自然不需要在意什麼, 畢竟她寫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內容。
可在這個世界, 在小說中出現從未出現過的內容, 哪怕她想辦法極力避免,在文中強調詩詞的來源,也不能完全改變讀者對於某件事的想法。
詩詞歌賦,每一種型別的題材都有經典傳承,那些詩人、詞人,用他們的一生造就了流傳千古的經典, 也是那一首首詩詞, 給這些人增添了不一樣的風采。
她可以複製詩詞歌賦, 可以用側面描寫表現出他們的名聲,卻無法用言語,描繪出他們真正的人生,沒辦法讓全部的讀者相信, 雖然他們早已走過屬於他們的一生,但他們確確實實都是真實存在的人。
吃了午飯, 易夏從自己的書架裡抽出一本之前列印出來的詩集,走到陽臺, 在陽臺吊椅上坐著, 調整了一個舒服的姿勢後, 翻開詩集看裡面的詩詞。
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學這些詩詞, 又或許是因為她對這些詩詞背後的那些人多少都有些印象, 這會兒再看這些熟悉的詩詞,她突然能夠感覺到什麼叫做“與歷史對話”。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她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的一首詩,對她來說,可能也是她最熟悉的,能與杜甫搭上邊的一首詩。
看這首詩的時候,她可以想象到杜甫當時的狀況,想象到那個老人的形象和心態。
但這,與她瞭解杜甫有很大關係。
詩與人的關係,詩與當時的時代的關係,詩與讀詩者心境的關係,這些,對於某首詩在看的人眼中是什麼模樣,都有很大的關聯。
詩人的一生,與詩本身,相輔相成。
想著,易夏合上手裡的書,開啟綠江的後臺,點開她一早就釋出的隨筆文章,點選發布新章。
是她一開始想岔了,雖然她可以透過少少放一些詩的內容,以吊起讀者的胃口,但並不意味著她不能放出這些詩人的真實人生閱歷。
既然有些讀者只憑一首詩代入作詩者的心態,那就把詩人的人生展現給他們,讓他們能夠更深入瞭解詩人本尊是什麼樣的。
杜甫,後世稱杜工部、杜少陵,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內容並不需要她現寫,先前整理相關資料的時候,與杜甫相關的內容都被轉移到一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