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訓所在 皇權本是鐘擺 (第2/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打算深究。<small>[13]</small>
這個心思當然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因此某次上朝,宰相王珪便說蘇軾有不臣之心。這是指控謀反,神宗也立即正襟危坐問道:此人固然有罪,但不至於此,卿何以知之?
王珪說:有詩為證。
神宗問:什麼詩?
王珪答: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45R08.jpg"/>
<blockquote>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17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時作,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blockquote>
前面說過,王珪從來就是兩邊討好左右逢源的。如果連他都來落井下石,可見朝中已是一片喊殺。事實上當時風聲之緊人人皆知,皇帝在對王安禮交底時也特地告誡:這些話你不要傳出去,以免他們在整治蘇軾時連累到你。
所以,如果神宗要將蘇軾置於死地,王珪提供的便正是機會。然而皇帝卻說:詩人之詞,豈能這樣解讀?他那詩朕知道,是寫檜樹(檜讀如貴)的呢,關朕什麼事!
章惇在旁邊也說:人君人臣,都可稱龍。
神宗說:沒錯。諸葛亮就是臥龍,難道也有不臣之心?
王珪張口結舌,面紅耳赤。<small>[14]</small>
顯然,神宗如果想搞文字獄,簡直易如反掌。蘇軾如果活在朱元璋或乾隆帝的時代,有十個腦袋也砍掉了。但是他沒有被殺,沒有被禁止寫作,已出版的著作沒有毀版,朝廷也沒有把所有人的作品都檢查一遍。這就說明,神宗並不曾想要殺雞儆猴,藉此機會鉗制言論,禁錮思想。相反,有此四個沒有和一個不曾,可以斷定烏臺詩案不是文字獄。
不過,也就只差一點。
證據則在辦案人員的深文周納和刻意曲解。比如: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這本是蘇軾寫牡丹的,也被說成是指桑罵槐。如此辦案,豈非地地道道的文字獄?只是未能得逞而已。<small>[15]</small>
問題是,這一點又是怎麼差出來的呢?
直接原因當然是神宗皇帝的一念之差。他剛剛接到報案時是大發雷霆的,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