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人物行為的發展和結果來完成敘事的。人物的對話、行為,構成了小說的事件和故事情節。人物的對話和行為在經驗世界都是可感可觀的,因此,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方法是面向行為的敘述。小說是用語言創造形象而構成事件和情節的,是可以用於言說的藝術。而人的精神存在往往是人的非言說部分——無法用語言表達,不能用現實主義小說的故事方法(因為精神存在不是故事)來表達,形式上類似於精神分析學說的無意識,但不是無意識。非言說的精神存在懸置於人的經驗世界以外,也是現實主義作家不需要也無法去表現的部分,因此被現實主義小說丟棄。毫無疑問,現實主義小說將人的這部分精神存在拒之門外,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損失。因為那部分精神存在呈現了人的非理性和夢囈,是被厚厚的世俗生活緊緊地包裹在人的精神硬殼之中,是被社會群體“在世”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取向認為沒有社會意義或不允許表露的部分。精神存在由於生存於人的本我之中,因而更真實。它是一個人的本真存在——不依賴於現實物質生活條件的優劣而存在,只伴隨生命的終止而終止。而且,人的精神存在的隱秘性,往往是不為世俗世界價值體系所接受、承認和接納的部分。在人們丟棄的精神存在中,殘雪開始了寫作。
當現實主義作家觸及到自身的純精神存在時,作家停止了思考。當他們的思想無法用世俗故事表達時,他們停止了寫作。現實主義是面向行為的寫作,殘雪則是面向行為動機的寫作。殘雪小說著力於未發於言、成於行的前意識——那是現實主義作家一直啞然沉默的地方。現實主義把思想貫注於世俗事件,變成故事,從而達成社會意義。殘雪把世俗事件拿來演繹精神世界,那個還未產生道德、倫理、價值之前的世界——元世界。於是,那個被現實主義縫合起來的世俗世界被顛覆和撕裂了。我們看到了精神世界內部的慘烈、恐懼、迷茫、吃屎。比如殘雪的《黃泥街》。
<b>四、精神事件和世俗事件</b>
我從一個小小的例證來表達我的論述。如果一個人想自殺,那麼這個自殺的念頭絕不會只存在於已經自殺者的思想中,也同樣會存在於永遠都不會自殺、而且活得很滋潤且成功的人當中。有所不同的是,前者的自殺動機產生了相應的行為結果——自殺成功。這種前因後果的重合就構成一個世俗事件。因為這個事件有前因後果,可以演繹成一個悲天憫人或可歌可泣的小說故事。然而,後者並不會自殺,只是一個自殺的念頭,是虛擬的、不實施為行為的念頭,只是一個虛擬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