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就是革命了。
所以說,所謂的革命,是年輕一代對老人的革命——你什麼時候見到一夥老頭吵鬧革命?
這樣革命者就走入了一條分歧之路,投身於革命的年輕人,莫不是醉心於顛覆舊有社會秩序,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預期。但年輕人不知道的是,舊有的社會秩序不是哪個人制定的,它是整個社會博弈力量的均衡佈局,這種均衡佈局是由人性所主導,縱然是再不完美,可是它具有強效的穩定功能。
而這就意味著,革命後的社會秩序,與革命前的社會秩序並無區別,它必然是一個分層級的社會結構,不同的只是誰居於權力的顛峰。
事實上,絕大多數革命者,只有顛覆舊有社會秩序的暴力衝動,卻缺乏建設新社會秩序的創意——破壞是容易的,一個人就能夠做到火焚督署,但建設,卻不是一個人的工作。
在首義之日的武昌,面臨著賊寇,濫殺,與士兵百姓大面積逃亡的現實,這時候的建設就意味著中止這一切——不是你想中止就能夠中止的,這時候需要的不再是暴力衝動,而是一個人在民眾之間的威望。
革命黨人無疑都是破壞的專家,但臨到建設,他們就束手無策了。縱然是他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也是枉然,因為他們缺乏威望,民眾壓根不知道他們是誰,所以他們釋出的命令,不會有人理睬。
革命黨人要想中止武昌城混亂的局面,穩定革命形勢,就只能——敦請黎元洪出來。
徜黎氏不出,對旗人的濫殺就不會中止,更多的民眾與亂兵逃亡之後,這座城市就會陷入道義的孤境,淪為眾矢之的。
社會的悲劇,就在於年輕人投身革命,是因為他們缺乏建設的能力。而當他們擁有著建設能力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已經成為新一代年輕人革命的目標。
但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真正的革命者,恰恰是無私無我的,比如說起義時於督署中縱火殞命的紀鴻均,為了革命犧牲自己,顯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具利他主義的革命者會在革命程序中犧牲自我,成為血祭,最後分享革命果實的,卻多不是利他主義者,而是投機者。
這就是犧牲者的悲劇,他們只是為了那些利已主義者而犧牲。
革命的道理說一千,道一萬,就一句話,造反有理。
建設的道理說一千,道一萬,也是一句話:恢復秩序。
【09.命到底如何革】
湯啟發,程定國,馬勞等黨人端著槍,押著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