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妻者。這就不能不說是把“飲食”看得比“男女”還重要了。
我們知道,神的職能無非是滿足人的需要。有什麼樣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神。古希臘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們平時都幹些什麼呢?也就是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捎帶著爭風吃醋罷了。中國的神、神王或先聖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發明捕鳥獸的網和捕魚的罟,神農則要發明種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辦法讓老百姓把肚子吃飽,老百姓才會尊你為神為聖。這就叫“民以食為天”。
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難怪中國人要把什麼都看成吃,說成吃了。
<strong>泛食主義</strong>
的確,中國文化有一種“泛食主義”傾向。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時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謀生也就叫“餬口”,職業和工作也就是“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叫吃什麼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自己不謀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粵語叫“食谷種”。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就叫“坐吃山空”。老本吃完,或並無老本可吃,就只好“喝西北風”,粵語則叫“吊砂煲”。砂煲是用來煲飯吃的,居然吊了起來,顯然是無米可炊,文雅的說法叫“懸磬”。
當然,最讓人羨慕的還是“吃皇糧”。吃皇糧的人,捧的是“鐵飯碗”,吃的是“大鍋飯”。鐵飯碗打不破,大鍋飯不定量,可以放開肚皮吃,不怕“吃空心湯圓”。最讓人看不起的則是“食拖鞋飯”。所謂“食拖鞋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