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元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曰蔡市橋,次曰青暉橋、染院橋。西北曰金水河⑥,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築堤,從汴河上用木槽架過,從西北水門入京城,夾牆遮擁,入大內灌後苑池浦矣。河上有橋三,曰白虎橋、橫橋、五王宮橋之類。又曹門小河子橋曰唸佛橋,蓋內諸司輦官、親事官之類,軍營,皆在曹門,侵晨上直,有瞽者在橋上唸經求化,得其名矣。</b>
<b>[註釋]</b>
<b>①蔡河:蔡河和以下的汴河、五丈河、金水河都是人工運河,這四條河均流經汴京城。蔡河源於鄭州西南的大隗山,向東南流經鄢陵、扶溝,之後注於蔡水。北宋初建隆年間,宋太祖發動民夫開鑿水渠,引導蔡河水流入汴京城內。《東京夢華錄》謂“由西南戴樓門入京城”,其實蔡河水是從戴樓門東側的廣利水門流入汴京城的。而向北流的一段蔡河叫做西蔡河。河水在城內蜿蜒流淌穿過城內之後,從陳州門西側的普濟水門出城,再往南流經通許,之後注入蔡河。向南流的這一段蔡河叫東蔡河。見李濂《汴京遺蹟志》卷七“河渠三·蔡河”。②橋十一:十一應作十三,即為十三座橋。③高殿前宅:即高俅宅邸。高俅因官職為殿前都指揮使,簡稱高殿前。卷十“車駕宿大慶殿”一節記有“眾曰殿前都指揮使高供俅”。④汴河:即浚儀渠。源出滎陽市大周山,往東匯合京、索、須、鄭四條支流,又稱莨蕩渠或通濟渠。隋煬帝大業年間,修大運河時引來黃河水,通濟渠匯入大運河,唐代改名為廣濟渠。後來屢經變遷,流入汴州的支流稱為汴河。北宋初大宗淳化年間,汴河發生過決口,河水氾濫成災,至道年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此後的北宋時期,汴河對於漕運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後來到明代正德、嘉靖時,汴河已經淤塞難尋,在城內延慶觀前有一座小磚橋,橋下有水溝,民眾俗稱為“臭河兒”,這便是原來汴河的一點遺蹟了。見李濂《汴京遺蹟志》卷六“河渠二·汴河”。⑤五丈河:唐代武則天時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引來汴水注入白溝,又接通湛渠,以利於漕運。因其寬五丈,故名為五丈河,即是白溝河的下游一段。北宋時期多次疏浚,後來因黃河氾濫而淤塞。見李濂《汴京遺蹟志》卷七“河渠三·五丈河”。⑥金水河:其源出自京水,又名天源。北宋初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動員民夫開渠引水,經過中牟到汴京,名為金水河。在城內和五丈河接通。北宋時期曾多次予以疏浚,對於城內用水發揮著重要作用。金元時期已經淤塞不存。見李濂《汴京遺蹟志》卷七“河渠三·金水河”。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