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臣路線,豈會是洪楊集團的對手?此時有呂賢基和李鴻章替大家頂雷,安徽籍的朝官們,總算是從驚擾中解脫了出來。
呂賢基意識到了這一點,更加心裡不平衡。大家都是文臣,走的都是讀書做官的路線,憑什麼要派我去和洪楊集團死拼,你們卻在朝中坐享其成啊?憑什麼啊?失衡之下,呂賢基再次上疏,隆重推薦安徽籍官員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回淮上平亂。
王茂蔭大怒,暗地裡一查,發現這樁麻煩是李鴻章給惹出來的,就立即上奏,強烈推薦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建議解除其朝官職務,讓其回鄉訓練鄉勇。
可憐李氏父子,花費了幾代人的心血,才捧著書本,從淮上的田頭打拼到這朝廷之上。豈料轉眼之間,雞飛蛋打,父子雙雙被打回原形。盛怒之下,李文安立即組織了一次強有力的反擊,他也上奏,強烈推薦呂賢基的兒子呂錦文隨行。我們李氏父子沒落得個好,你們呂家也休想安生,要死大家一起死。
如此相互攀扯,滑稽而又悲壯的一幕,勾勒出了當時時局的險惡與讀書人居於亂世之際的驚恐和無奈。
這一年的李鴻章,已經三十一歲了。他的人生很奇特,似乎以六年為一個週期。從二十五歲高中皇榜那一年算起,他已經在京城享受了六年之久的桂冠詩人美夢。而此後,他將有六年的時間二次創業,以一介小文人的身份,重新學習殘酷的戰爭法則,而等他學明白了的時候,洪楊之亂已經走向了落幕時刻。
可以確信的是,直到這時候,三十一歲的李鴻章,才知道他的人生目標錯誤得多離譜。他渴望成為大詩仙李太白那樣的風流才子,卻偏偏忘記了,縱然是詩仙李白,也並不情願以一個詩人的身份定格於歷史之上。李白終生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濟世之臣,誠如他自己的詩中所表達的那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只是一個終生未得機緣,沒有機會一展胸中抱負的失意者。而他李鴻章,卻莫名其妙地以李白的失敗為人生目標。這個目標於他而言,太低太低,太過容易達成。
直到實現了這個以失敗為標的人生目標,李鴻章才愕然發現,這個目標之所以只具有失敗的意義,那是因為它距離現實生活太過於遙遠。比如說現在的李鴻章,徒具有揮筆萬言、坐而論道的本事,卻沒有絲毫的能力,提供一個解決淮上戰亂的方案。
最糟糕的是,重返淮上的李鴻章,再一次被那種赤裸裸的暴力氣氛所包圍,再一次體驗到了那讓他備感壓抑的齷齪與黑暗。
艱難的人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