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東岸黃土崖高地 (第3/4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合、情深意長的幸福。儘管歲月流逝,楊開慧的一顰一笑仍使他不能心安神寧,時時激起青年時期對她的火熱的情愛。他對楊開慧和賀子珍的愛,哪個更真摯更深沉,他似乎難以找到測量的尺度,她們兩人是不同的。
但是,毛澤東既具有農民式的被人諷之為“鄉巴佬”的生活習性,又具有哲學家的深邃、詩人的浪漫、大戰略家的遠見和領袖氣概。這些反差極大的素質,註定使他很難找到滿意的伴侶。從楊開慧、賀子珍到後來的江青,她們都只能適應他的一部分需求!
毛澤東久經滄桑,他善於透視別人心靈。他經常感受到楊開慧那溫存的目光,宛如撒向他心中的火苗。但他時常對這種熱戀採取抗拒的態度。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它必然削弱把主要精力用於偉大革命事業的意志!“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曾引起他久久的感嘆。
對偉業的追求,超過生活中的一切。他跟楊開慧的結合,並不總是幸福的:也許應了“若要甜加點鹽”那句俗話,他們之間充滿著誤會、使氣、彆扭、衝突與和解。
楊開慧對他過分的依戀,曾使他產生過厭煩,寫了元稹的《菟絲》贈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絲蔓,依倚榛與荊。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縱橫。
樵童砍將去,柔蔓與之並。
這首詩使楊開慧產生了誤解,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以致毛澤東數次寫信解釋也難以消除,楊開慧為此耿耿於懷,久久不與其和解。
1923年的冬天,他們幾乎吵翻。那一年毛岸英剛剛週歲,毛澤東要離湘遠行。可是,楊開慧不願意放他走,要麼,就把她和孩子一起帶上。這兩種辦法毛澤東絕對不能接受,這就出現了常人(那時他們也都是普通人)家中經常出現的爭吵的局面……
以至他離家出發之時,楊開慧竟然不去送行。他是那樣苦惱而怨恨地獨自踏著長沙東門外的鋪地寒霜,披著半邊殘月,站在清水塘邊等待楊開慧心回意轉,從後面跑來。
結果,他沒有等到。當火車汽笛長鳴,站臺上仍不見楊開慧送行的身影,他是多麼怨憤,多麼傷心,又是多麼孤單啊!他當時面對火車窗外疾速向後飛去的山野和天空時聚時散的流雲,寫下了一首《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
更那堪悽然相向,
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
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