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寺小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青們想明白,張宏城先是謝了幾個幫忙的人,又扭頭問他們。
“哪一位是夏娟同志?”
一個梳著羊角辮的女知青驚訝的指了指自己,大方的走了上來。
“隊長,你認識我?”
張宏城隨意點點頭,也沒繼續理會他,而是又問了一聲。
“王鳳志在嗎,也來一下。”
正在幫張宏城卸單車行李的一個男青年愣了一下,急忙舉手。
“隊長,我在這。”
張宏城繼續點頭。
“你們兩個進來一下。”
說完領著兩人直接進了簡陋的辦公室。
門外的知青們面面相覷。
這個新來的隊長有點料啊。
而之前搶先說話的男知青卻訕訕的。
張宏城輕描淡寫的一頓操作,讓知青點的知青們心裡形成了一個心理暗示。
以後知青點的男女青年的代表怕不就是王鳳志和夏娟了,而於楷這傢伙可能也會受到隊長的重用。
不過是小小的一個花招,讓張宏城迅速在一盤散沙的知青們中形成了小型金字塔結構。
新官上任,最怕的不是威望不足,而是與下面的溝通渠道不通。
張宏城這番動作,無疑是在告訴所有人:公面上的事可以透過王鳳志和夏娟來向自己彙報,比較私人的事則可以透過於楷來轉達。
這三個人可不可用、可不可信是另外一回事,張宏城現在需要的是讓大家知道與自己的溝通渠道是暢通的。
這才是互信的良好開始。
張宏城之所以能知道這幾個人,還是全靠那位於楷同志。
都說幾十年後的人還會每日寫日記,那八成不太正經。
但放在這個年代,寫日記是很多人的日常習慣,畢竟大家沒有手機和網路。
而在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寫回憶錄的人也多數是有知青生活經歷的人。
胖子胡宇知道張宏城要去紅旗屯知青點,特意花了大價錢搞到了一本回憶錄。
執筆人正是於楷,是他在後世根據七八個人的日記編寫的《紅旗屯的歲月》。
書沒出版,但當年紅旗屯的知青們一人拿到了一本當做收藏。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張宏城知道王鳳志和夏娟兩個名字。
王鳳志是於楷回憶錄裡著墨很多的一個人物,不光是因為他日後會犧牲在南疆,更是因為這個人為人處事很有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