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馮保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太監,因為他讀過很多書,在內宮學堂裡面,他的勤奮好學那是出了名的,每次考核他都是第一,所以,他年紀輕輕便博得了大太監黃錦的賞識,博了個管事太監的職位。
說起這內宮學堂,還得追溯到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
原本明初二祖是嚴禁太監讀書識字的,因為太監干政會引起亡國之禍,這在很多朝代都是驗證了的,所以,朱元璋和朱棣都嚴禁太監讀書識字,怕的就是太監干政。
明仁宗朱高熾很好的貫徹了朱元璋和朱棣的思想,對太監管制的也比較嚴格,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對太監的態度卻變了,或許是大明承平日久,他沒了警惕之心,又或者他覺得應該把太監培養起來跟文官抗衡,這樣才有利於大明的長治久安。
於是乎,他便開設了內宮學堂,專門教習太監讀書識字,這也為後面的太監亂政埋下了伏筆。
果然,明宣宗去世以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大太監王振便開始大肆攬權,干預朝政,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大明差點因此亡國。
當然,凡事無絕對,不能說太監讀了書就一定會幹壞事,有的太監讀了書也不一定會幹壞事,甚至,有的太監讀了書之後還會生出如同文人那般治國興邦的想法。
馮保就是這樣一個太監,書讀多了,他竟然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文人,腦子裡也有了治國興邦的想法。
不過,治國興邦不光是有想法就行了,還得有權力,不然那就是空想。
這或許就是文人相輕的原因,因為很多文人都認為自己才是最厲害的,國家只有在自己的治理之下才會興盛。
張璁是這麼想的,夏言是這麼想的,楊聰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文官之間才會爭鬥不休,當然,也有的人純粹就是為了一己之私,爭權奪利,比如嚴嵩就是如此。
馮保也有奪權的想法,不過,他的敵人並不是朝中的文臣,而是宮裡的太監,因為再怎麼滴他一個太監也不可能當上內閣首輔,從而掌控整個朝堂。
他最多也就能掌控司禮監,然後透過皇帝,獲得批紅的權力,從而左右朝廷的決策,至於決策的執行,還得靠朝中的文官。
也就是說,他哪怕掌控了司禮監,獲得了朝廷的決策權還不能達到治國興邦的目的,如果沒有文官的配合,他定下的決策也只是一紙空文而已。
這點他是當然清楚的,正因為他不能透過掌控朝堂從而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他很想找個盟友,共同來實現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