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日後,索橋加固工程完畢。整座橋樑由密密麻麻的上千根粗索連線,繩索相互結成網狀牢牢固定在瀘水兩岸。數十根原木從崖壁上鑿洞生根,撐住兩頭的橋面。
這還罷了,為了保證橋面的穩固和耐久,王源命士兵進山林之中砍伐下七八根高達十幾丈粗如水缸的古木拖到橋頭,用炭火燒焦外皮做成簡單的防腐木,一根根直立埋進橋面兩側的地面上,左右用稍矮一些的原木撐的紋絲不動。
再從高聳的巨木上端生出各生出數十根繩索,拉在橋面懸空的兩側繩索上,讓整座索橋更加的穩定和牢固。雖然畢竟是繩索搭建的橋樑,還是有些搖搖晃晃,但已經完全不虞有斷裂塌陷之憂。
李宓在索橋北岸立了一塊巨石,請王源給這座橋命名。王源欣然答應,提筆略一思索,寫下了《瀘水飛渡》四個字,紀念那夜長索飛渡之事。李宓命人將四個字雕刻在巨石上,立在橋頭。這座橋樑後來也被當地人簡稱為飛渡橋。
二月十四日,劍南五萬雄兵渡飛渡橋南下,兵臨姚州城下。姚州已經是空城一座,閣羅鳳並未佔據姚州死守,而是大肆劫掠一番後便早在五日前撤離了姚州。姚州城中也只有少量閣羅鳳的兵馬在佔據觀望。當得知劍南大軍抵達的訊息,這些蠻兵也風聞而逃,未做任何的抵抗。
晌午時分,大軍開進城內,到了午後,逃到山林中避禍的百姓們得知唐朝大軍收復姚州,也都紛紛從山林之中出來迴歸家園。軍中眾人忙的不可開交,宋建功和柳鈞忙著檢查城防,將姚州被破時破碎的城門吊橋重新制作安裝,將倒塌的城牆和敵樓重新修建完善,恢復姚州城最基本的防禦功能。李宓和劉德海則忙著安頓百姓救濟百姓,安頓大軍的駐地等事務。
閣羅鳳還算是有點人性,他並沒有毀了姚州城,城中的建築民居大多儲存完好,這讓軍隊和百姓們都有了容身之所。光是這一點,王源便對閣羅鳳並沒有切骨之恨。但是姚州城中的百姓人口從當初的近兩萬百姓到現在只剩下了不到四千人。這些百姓還都是姚州城破時躲到山林中才得以倖免,其餘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被閣羅鳳擄的乾乾淨淨。糧食,財物也都洗劫一空。
但不論如何,重新佔領姚州,則代表著征討南詔的戰事已經擺脫了之前的劣勢。姚州西南就是南詔國國境,再進兵便是真正的對南詔國的討伐了,此事意義重大。
但在城中眾將忙的腳不沾地的時候,王源卻很悠閒。進城之後王源當然住進了儲存完好的原姚州羈縻州的都督衙門府中,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指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