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第1/2頁)
馮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年無休,攢了四周假期,年底在家趕這篇小說。空調開足,屋子裡挺暖和,買了一個奇貴的“大彬”款的紫砂壺,骨相合度,膩不留手,泡老朋友新送的鐵觀音。隨便找幾本書放在旁邊,起興,就像行房前放半部毛片。有商務印書館的《新華字典》,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塞林格的《九故事》,亨利米勒的《南迴歸線》,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心想,寫不過《新華字典》,總寫得過《在細雨中呼喊》吧。
這篇長篇有個叫《朱裳》的中篇雛形,寫得很早,兩三萬字,過了十年重看,文藝腔很重,幼嫩可笑,但是反映當時心境,是好的原材料。那個中篇參加過第一屆亦凡網徵文大賽,當時網際網路泡沫還沒破,得了第四名三等獎和三十塊美金的支票。當時我在亞特蘭大,三十塊美金買了十斤青殼蟹和好些美國人不吃的豬腎,吃了好久。
當時,魯迅文學研究院給的評語如下:該作品時空跨度大,題材領域廣。作品旨在對青春期少年的性心理和逆反心態進行探求和剖析。作品融入了家庭、社會和學校的環境,並將之置於特定的歷史的背景之下,使這一探求具備一定的深度。
風格奇巧,語言幽默,對作品的藝術把握到位。足見作者內力深厚。
在摹寫社會陰暗面、青少年邪促心理及逆反行為時,由於作品本身濃郁的誇飾風格及其因此帶來的欣賞筆調,容易在未成年的讀者群中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我尤其喜歡評論的最後一段,感覺自己像是巫師,具備了盅惑人心的超能力。於是決定不改變這個中篇的故事線,在簡單的線索推進中,透過回憶、想象和虛構,讓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構成長篇。在這個過程中,出版家熊燦先生和我反覆強調情節和故事對於一個暢銷長篇小說的重要,我反覆強調,我不是在寫一箇中學生早戀故事,我要嘮叨,我要寫作的快感,我要記錄我感受到的真實。暢銷與否,對於我是次要的。為了對文字的責任和自己的快感,在故事情節與還原狀態之間,我再一次選擇了後者。為了增加說服力,我引用鄭燮的話:“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為了增加誘惑力,我對出版家熊燦先生說:“這本就算了吧。第三本長篇會有一個庸俗愛情故事,涉及暴力、金錢和性,到時候還請您做。”
最不喜歡一個人吃飯。在趕小說的過程中偶爾和幾個小說中的原型吃飯,最後都是對著窗外的冬天,喝一口燕京純生,感嘆“人生苦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