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小王本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u0007K於是在紛亂中的歐洲大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格局,一面是政局相對穩定的地中海沿岸國家。
與大明帝國這個外來者形成了穩固的聯盟,一面是紛亂的中東歐,在沙俄的步步緊逼之下苦苦掙扎著,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的歐洲,因此帶來的後果是……
民族主義自然隨之崛起。
雖然沙皇阿列克謝,為了徹底吞併剛剛佔領的普魯士,以及中歐,東歐部分地區,採取了不少懷柔政策,然而並沒有什麼鳥用。
東歐人,尤其是中歐人,甚至西歐人對沙俄的恐懼,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除了宗教信仰上的排斥,還有諸多複雜原因。
歐洲的“恐俄症”由來已久,第一次爆發,要追溯到1204年的那場十字軍東征。
這場“信仰之戰”的最初目標是埃及重鎮薩拉,但是當時的十字軍走到半路,發現君士坦丁堡好像更有賺頭。
於是整支軍隊便調轉矛頭,攻陷了這座千年古城。
為了捍衛君士坦丁堡,俄羅斯的前身羅斯人派出了維京戰士組成的瓦蘭人衛隊,他們與十字軍浴血奮戰,沒有一人投降,最終全軍覆沒。
這是一場頗值得玩味的戰爭,打著信仰旗號的歐洲騎士們在君士坦丁堡燒殺搶掠,聖壇被砸碎,聖母銅像被熔鑄,宮殿被夷為平地,甚至連修女都慘遭玷汙……
而羅斯人卻個個表現得像光榮的騎士。
歐洲強盜從這場戰爭中賺得滿盆滿缽,而城內的東正教僧侶不得不逃往俄羅斯。這個橫跨亞歐的大國,也因此在信仰上與歐洲徹底分道揚鑣。
後來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在俄羅斯境內建立了金帳汗國,歐洲人把對東正教和蒙古人的畏懼、都投射到俄羅斯身上。
於是“恐俄症”像瘟疫一樣蔓延。
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都在極力貶低俄羅斯,例如法國大文豪拉伯雷認為俄羅斯人與印度人、波斯人和野蠻人屬於同類。
孟德斯鳩認為俄國是專制制度的極致體現,盧梭乾脆直接給他們蓋棺定論,認為“俄國人永遠不會成為真正文明的民族”。
這叫什麼大文豪?
這些公開鼓吹民族仇恨的文人,偏偏有人吹上了天,歐洲經過漫長的中世紀薰染,思考問題很難脫離宗教視角。
在他們的意識中,“基督教歐洲”與“東正教俄羅斯”是有血海深仇的,俄羅斯人早晚會報復。
他們大概忘了,當年是誰以宗教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