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推之於天下也。“天下有三門”云云者,音義:“人門,俗本作‘仁’,誤。”按:仁、人古字通。入聖門者亦必由禮義,神而明之,無所不通,斯聖人矣。此以獨智與禮義分為二者,謂造詣有淺深,入自人門,進而不已,則可以入聖門也。“獨智”者,神明之域。荀子勸學雲:“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又不苟雲:“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又勸學雲:“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此“由於獨智,入自聖門”之義。禮義為人禽所由分,以有禮自別於禽獸者,乃為人之始。由是而真積力久,以馴至於神明之域,則睎聖之事也。陶氏鴻慶讀法言札記雲:“‘由於獨智,入自聖門’。‘智’當讀為‘知’,即君子慎獨之義。”按:慎獨不得謂由於獨知,此說非也。注“性與天道,發言成章,不肄習”。按:論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舊解或以性與天道四字連讀,與猶合也,謂聖人之言自然合於天道。晉書紀瞻傳雲:“陛下性與天道,猶復役機神於史籍。”是也。詳見錢氏大昕潛研堂集。弘範解論語亦如此,故引以為不肄習之證。然性合天道,正不違乎善之義,謂聖人不勉而中,則可;謂其不肄乎善,則於義未安也。注“耳擇所聽,口擇所言”。按:若然,則前篇注云“非法不言,何所擇乎”,與此注適成矛盾,益可證彼文“君子言也無擇”之“擇”當讀為“”矣。注“神德行也”。按:繫辭雲:“顯道,神德行。”孔疏雲:“言易理備盡天下之能事,故可以顯明為之道,而神靈其德行之事。”注“家人自以為法”。按:弘範讀“檢”為“蠢迪檢柙”之“檢”。晉書庾峻傳雲;“此其出言合於國檢。”即用法言語,亦以為國法之意,與弘範義合。然家人自以為法,不得雲用家檢。且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誠令家以為法,正見刑于之有道,何以謂之眾人?然則此義亦未安也。(一)“四百二十一”原本訛作“四百二十二”,據御覽改。(二)說文“問”上不重“譣”字。
或問:“士何如斯可以禔身?”〔注〕禔,安。曰:“其為中也弘深,〔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猶敦重也。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注〕外者,威儀也。肅,敬也;括,法也。〔疏〕音義:禔身,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題。”“士何如斯可以禔身”者,繫辭雲:“君子安其身而後動。”家語入官雲:“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然則安身者,士行之本,故欲問其道。說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