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分天下 夷陵之戰 (第2/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什麼關係呢?[37]
這也就是孫權才幹得出來的事。
事實上,容貌奇偉目露精光的孫權十分沉得住氣。前面說過,他其實是贊成魯肅的設計,也是準備要當皇帝的。但是他不著急。因為他相信的政治哲學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他總是後發制人,也總是笑在最後。
相反,劉備卻很浮躁。
公元221年5月15日(曹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劉備在成都西北武擔山即皇帝位,七月便御駕親征,並且命令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裡去了。
這可真是出師不利,劉備卻一意孤行。忠誠而英勇的趙雲由於對東征持保留意見,甚至不得隨軍。這時,關羽陣亡,黃忠病故,張飛被殺,剩下的馬超防魏於北,趙雲不受信任,東征的隊伍中還有像樣的將領嗎?[38]
沒有。這個隊伍中也沒有一流的謀臣和軍師。龐統早已戰死,法正也已去世,諸葛亮鎮守成都走不開。指揮這場戰爭的,只能是劉備自己。
劉備卻屢犯錯誤。
其實,劉備軍中也有明白人,偏將軍黃權就是。黃權對劉備說,吳軍驍勇善戰,不好對付;我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因此黃權建議,由他自己擔任先鋒試探深淺,劉備則在後方坐鎮指揮,以免孤軍深入的風險。[39]
可惜劉備不聽。他把黃權打發到江北,自己則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率領大軍穿過長江三峽,並在公元222年的農曆正月打進了東吳王國的西大門夷陵。
吳軍卻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藉高地據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只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只能駐紮在夷陵到猇亭數百里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麼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可惜,儘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坐釣臺拒不應戰。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佈,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後,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