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第2/9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兩晉的五胡亂華、唐末的五代十國、北宋的三易回河、南宋的金國統治……之後是元朝,一代一代,上溯一千年起,中原文化的根就在反覆被挖掘砸爛。
放血,挖肉,拆骨……每一個踏上中原大地的民族,都曾經嘗試過滅掉中原文化的根,斷掉華夏文明的脈搏。
中原百姓在被漢家王朝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下,固執地念著“之乎者也”,手握著毛筆,沒有筆就拿著樹枝,一筆一劃不斷重複著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明。
哪怕是屢次對異族跪下的衍聖公,他們也在保留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上絕不妥協,在異族最初高壓的政策下孜孜不倦地教化百姓,培養華夏文明最傳統的文人。
不僅是中原,所有北方人都是這樣。
民族融合,就是這些被異族反覆佔領的地方的百姓,用一代一代的倔強,用自己的骨血靈魂澆鑄而來。
這之後,才有中華民族。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
朱標曾看見有人逃跑時拋下能保命的金銀細軟,只抱著一匣子書,在逃荒路上一邊被人嫌棄,還非要握著樹枝教流民的孩子寫字。
朱標也曾看見金碧輝煌的元朝皇宮裡,存在著大量漢文典籍。史官們孜孜不倦記錄著歷史,大儒們孜孜不倦地研究著經書,留下的手稿字跡仍舊端正。
有元臣曾跟隨元朝皇帝北逃。許多人南歸之後,第一件事是上奏朱標,和朱標一起去挖出他們埋在地裡的藏書。
這群人不知道藏書能不能被一個“識貨”的人挖出來,但至少留在這裡,這些孤本能逃過大都城破這一次大劫。
他們後來、甚至現在也迂腐,他們的固執卻並非一無可取。
他們的未來需要改變,但他們的堅守也應該被眾人知道。
華夏的文脈並未在北方斷絕。
朱標問道:“你是不是想,比起衍聖公和張文忠公,北方普通沒有顯赫家世的普通學子,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夢想,更應該出現在朝堂中?”
張琳用袖子擦拭眼淚,拱手道:“是。祖父曾說過,他只是一運氣很好、家中稍稍富裕,能夠讀書的平頭百姓,祖上沒有什麼王侯高官,和所有百姓都一樣。張家隱居,也是祖先遺願,不可以先祖名聲謀利。”
張琳又用袖子擦拭了一下止不住的眼淚,繼續拱手道:“為了北方學子,我願意不遵守先祖意願。可太子殿下已經寫了這樣的文章,為何不直接在朝上用這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