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鮮卑人 喋血蕭牆 (第3/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四個月不露面,難道竟然無人置疑?
拓跋燾的態度也很怪異。如果太子謀反屬實,他就應該慶幸,宗愛也不必緊張。就算謀反是冤案,也沒有宗愛什麼事,除非假情報是他發出的。但同樣,他也早就該因為欺君之罪而被怒不可遏的太武帝碎屍萬段。
然而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北魏宮廷只是匆忙埋葬了那位死得不明不白的太子,後來還追認他為皇帝。太武帝拓跋燾則既沒有追究謊報軍情的責任,也沒有追查可能存在的謀反集團,只是想起兒子就淚流滿面。
這哪裡像是發生了謀反案?
看來事實可能是:皇帝和太子之間沒有個人恩怨,也沒有權力鬥爭,卻存在政見分歧。這種分歧決定著帝國未來的走向,當然不能含糊。太武帝在東宮大開殺戒,就是為了剪除太子羽翼。區區宗愛,其實不足為道。
那麼,他們的分歧又在哪裡?
在宗教。
宗教是南北朝的大問題,牽涉到文化,也牽涉到政治,只能從長計議(詳見本書第四章)。至於此刻的分歧,簡單地說就是皇太子崇佛,太武帝滅佛。但這與信仰無關。實際上太子拓跋晃他們信佛,很大程度上在於釋迦牟尼也是“胡人”,因此對佛教天然地抱有親切感。
太武帝拓跋燾卻並不認為自己是胡人。相反,他要做的是“中華皇帝”。或者說,是道教鼓吹的救世主“太平真君”。因此,他不能接受佛教,只能尊崇道教,因為道教才是中華本土的。拓跋燾甚至用“太平真君”四個字做了自己的年號,而且正是在他統一北方之後的第二年。[20]
拓跋燾之心昭然若揭。
然而奇怪的是,崇佛的拓跋太子受到打擊,反佛的漢人崔浩也不得好死。崔浩是北魏的三朝元老,輔佐過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三代皇帝,拓跋氏的江山差不多有半個是他幫著打下來的。可惜他的結局卻是滿門抄斬,還連累三個姻親一併滅族,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
[11]見《魏書·太祖紀》。
[12]見《魏書》之《清河王傳》、《太祖紀》。
[13]見《魏書·太祖紀》、范文瀾《中國通史》。
[14]見《魏書·崔玄伯傳》。
[15]次於拓跋燾的有兩個:拓跋珪在位二十四年,享年三十九歲;拓跋宏在位二十八年,享年三十三歲。
[16]見《魏書》之《世祖紀下》、《南安王傳》、《宗愛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