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授柬示高情分金解困 登堂瞻盛澤除夕承歡 (第5/10頁)
張恨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樣先射入眼簾的,就是正中壁上懸了許多畫像,男的補服翎頂,女的是鳳冠霞帔,一列有七八幅之多,這不用猜,可以知道是金家先人的遺像。在先人遺容之下,列著長可數丈的長案,長案邊繫著平金繡花大紅緞子的桌圍,案上羅列著的東西,並不是平常銅錫五供之類,都是高到二三尺的古禮器。大到三四尺的東西,有的是竹子制的,長長的,下直上圓,還有一個蓋。有的是木製的,圓的地方更扁。有的是銅製的,是個長方形的匣子,兩端安有獸頭柄,下端有托子撐起。清秋因為念過幾本書,記得竹製是籩,木製的是豆,銅製的是簋,此外圓的方的,羅列滿案,卻不能一一指出名字來。沿著桌子,一列擺著烏銅鐘爵之類,並不象人家上供擺那些小杯小碟。心想,他這種歐化的人,倒不料有這種古色古香的供品,這也是禮失而求諸野了。旁邊壁上,原來字畫之類也同時撤除,另換了一批。看那上下款,必有一項是金氏先人的名號,大概是儲存先人手澤之意。此外還有七八個大小的木盒子,有的盛著馬刀,有的盛著彈弓,有的盛著書冊。還有一個金漆的木盒,裡面列著一幅楷書的冊頁,近前隔著玻璃蓋看時,卻是清朝皇帝的手詔。清秋知道燕西的曾祖曾做過邊疆巡撫,這就是給那位老人家的了。看得正入神,道之笑道:“清秋妹,你瞧瞧,我們祖上,可都也是轟轟烈烈的人。曾祖不必說了,我們爺爺,他是弟兄三個,有文有武,誰也是二品以上。就是人丁不旺,長二房留下一個姑母。”清秋道:“燕西老說他的大姑母,如何如何疼他,只可惜他們一家都在上海,不能常往來,他還叫我和他一路去探望這位老人家呢。”道之道:“可不是!我們這位姑母太慈善了,非常地歡喜看到我們,這也因為我們家人丁單少之故。”清秋笑道:“這也就不算少了,一共有八個人呢。難道還要二十位三十位不成?”道之笑道:“這是我說錯了,應該說親人不多才對了。這話我得再說回來,你想,望上兩輩子只有兩個後輩,自然看得很重。我們爺爺行三,他的眼光是很遠的,自己又嘗作過海邊上的官,他就說官場懂外務的人太少,讓我們父親出洋。老人家反對的自然是多,三房共這一個人,倒讓他到外國去,可是爺爺非這樣辦不可。結果,父親就在歐洲住了幾年回來。他老人家舊學原有底子,出洋以後,又有了新知識,所以正是國家要用的人才,也總算敵得住上輩。只是到了我們這輩子,可就糟了。”清秋道:“怎麼會糟?不過好的,都是在女子的一方面罷了。我們祖上是那樣有功業的人,應該是要傳過四代去的,書上不是說得有‘君子之澤,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