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吳老八和周小娘子成親差不多也有一年半了,這一年半來,兩人從臨城縣搬到了許縣,在許縣住了一段時間,又因為吳老八和周小娘子在工作上共同的調動,來到了衢縣這裡——
周小娘子本來是普通的女工,從臨城縣的紡織廠去許縣新開的廠子之後,便成了一條線的管帶,在許縣這裡做了一段時間,把攤子鋪開了,得到了廠長的賞識,恰衢縣這裡的紡織廠要擴建,而吳老八因為‘業務範圍’拓展的關係,之後多都是以衢縣為據點帶隊出去,周小娘子便打了報告,希望能調動去衢縣,這樣她們便到了衢縣這裡,周小娘子也被提升為主任,平時她專是到處信,聯絡運輸棉花、布料,又要看報紙總結最近的供需,和廠裡商量著協調生產,倒是不用上一線去幹活。
吳老八這裡,他們這批許縣的私鹽販子是走了大運的,因為被謝六姐看上,吃了第一波販私鹽的功勞,現在去各處販鹽的運輸隊中,便以他們這批老人為骨幹——且又都還是陸大紅的近人,這不是走了大運是什麼?他們閒來無事,都可以給陸將軍信匯報思想,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很容易‘上達天聽’,起碼比一般人都多了一渠道,這其中的處,一時半是不完的。
也因此,這十漢子,如今都發展得不錯,能夠獨當一面的,如吳老八,現在都是自己領著一支隊出去‘開拓市場’了,遠不止在原本的處縣城搬運人口,和福建道接壤的省無所不至不,便隔了一省的地盤,都不是沒有去過。
如江南道、湖陽道等,都由這漢子打著白蓮教無生老母的旗號,謹慎地和當地的教內兄弟盤過切口,彼此認了門——儘管買活軍的貨行銷天下,這省份中,或者藉由大江之利,也有碼頭給販‘青頭俵物’的船隻靠岸,或者本濱海,開了私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買活軍的貨物與報紙的影響,那只是有限繁華的港口城市而已,一旦離開了港口,餘下的小城鎮中,一城裡能讀到報紙,用到俵物的人家究竟還是很少,只能靠販子們的腳步,在這樣的小城市中織起網路。既然如此,這微弱的人際脈絡,沒有本地幫的庇護,也是很容易熄滅的。
如今買活軍往北,之江道是被滲透得厲害的,連武林都遍地是青頭客,甬港是‘遼餉幫辦衙門’所在地,更不必了,再往北去,江南道那裡,鹽販子們一年也要去四五次,往南則聯絡了廣府道,那處的日子相對過,活不下去的人不多,只有一女娘願意來買活軍這裡做活。
往西是江西道,主要靠航運往來,信江上航運奔忙,運送著大江兩岸的流民往買活軍這裡討生活,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