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香如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匠人號稱百工。但凡是能想到的,他們都能依樣造出。即便有些困難,也能在實幹中想辦法解決。
一座連線溪水和陂渠的翻車(龍骨水車),正鋪設龍骨。這也是個大活。
參考一輛牛車的價格,劉小胖給了三千錢的作價。
三千個五銖錢,是什麼概念。不妨參考一下物價。
牛肉一斤不過二十錢。
一頓便飯約莫三十錢。
臨時僱來代管稻田的族人,一月百餘錢。
二十個上好的馬蹄金餅,馬市可換三十萬錢!
一段時間,劉備母子確實吃穿不愁。
至於說夠不夠用,那要看怎麼用。生活無憂,造反不夠。
有了田產,就不算是賤民了。工匠們入籍樓桑村後,編戶過百。老族長很快就能從‘父老’晉升為‘裡魁’。在鄉里說話,也更有分量。
這批工匠,給村落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修繕祖宅、修葺官道,村中祠堂也煥然一新。
祠堂又叫祠室。上古時,稱為宗廟。
《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隨著時代變遷,禮樂崩壞。上古的禮儀,今多已不適用。然而,即便到了此時,祠室非達官顯貴不可建。
劉備王族之後,祖上為侯。即便家道中落,‘陸城侯’這一支的冢祠還是有的。
與那些由民眾出資捐建的名人冢祠不同。陸城侯的祠堂,是樓桑村的劉氏一族自籌資金修建。
祠堂,亦稱冢祠、廟祠、食堂、齋祠等,一般有土木結構和純石結構兩種。
由於種種原因,土木結構的祠堂,現已無蹤。所幸在宣帝重臣,大司馬富平侯張安世的家族墓園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幾乎可以復原的祠堂。祠堂遺址長、寬各十九米,基址門道向東,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南、北、東側為鵝卵石鋪設的散水,內為磚鋪迴廊,再內側為礎石。祠堂的臺基、柱礎、門道、迴廊、踏步、散水等建築遺蹟儲存得十分完整,另外還發掘出方磚、條磚、空心磚、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材料……
足見祠堂之宏大。
相比起來,劉備家的陸城侯祠,就顯得沒那麼闊氣。
究竟是先有陸城侯祠,還是先有樓桑村。老族長也語焉不詳。究竟是不知道,還是不想說,劉備也沒有深究。
知道自己是王族遺脈,就夠了。
或許圍祠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