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夢與上帝 (第2/8頁)
王晉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來這種模樣的。不過,他在夢中確實有了上帝(西方那個愛思考的上帝)的目光,高踞雲端,俯瞰塵世眾生,包括一個叫許劍的醫學院學生。
這當然是教馬列哲學的張上帝害的。張上帝的名諱已經忘了,課堂上他口不離上帝,故在學子中落了這個雅號。他的話被學生們戲稱為“上帝語錄”。一個乾巴瘦小的中年男人,其貌不場,不修邊幅,毛衣袖口和下襬總是散了邊,散落的毛線如流蘇一般,他就拖著流蘇為學生們上課。他的皮鞋常常積著浮塵,而襯衣領口的顏色也十分可疑。看著他的尊容許劍總是免不了想:在這位上帝家中,後權肯定強於王權。
在大學裡教馬列哲學是件不討好的事,但張上帝卻因其不務正業而在學生中極受歡迎。在課堂上,他除了該講的課本內容不講外,什麼都講,天上地下無所不包,還常常有一些相當異端的觀點,來幾句十分閃光的雋語。很多老師上課都有獨特的習慣,比如教外語的趙老師只在黑板的左邊板書;教生理解剖的向老師在結束一堂課時,會準確地、動作瀟灑地把粉筆頭擲到粉筆盒裡;而張上帝的習慣動作是抿圍巾:身體微向後仰,脊背靠在黑板上,兩手在胸前一左一右地抿著他的老式圍巾(冷天),或虛擬的圍巾(熱天),慢聲細語、從容不迫地開始他的胡侃,黑板上一直是空白。下課鈴響時他才匆匆讓大家翻開課本,說:
“快,咱們把課本內容串一下。”
同學們很歡迎他的胡侃,但對他的拖堂嘖有怨言。張上帝從善如流,很快改了他的教學流程。以後上課時,他先用三五分鐘時間把授課內容匆匆串一下,然後合上課本,笑眯眯地向講臺下俯過身子:
“現在咱們開始?”
下邊鬨然同意:“好!開始!”
這位口不離上帝的人其實根本不是宗教狂,而是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非常徹底非常純粹的那種。對這幾代的中國人來說,“唯物主義”這個詞天然帶著褒意,但聆聽了張上帝的教誨後許劍有一個感覺:過於徹底的唯物主義比較可怕,很有一點無君無父的味道。明朝李贄的《藏書》、《焚書》是無君無父的典型,不過比起張上帝的言論,那是小巫見大巫了。
比如張上帝說:
“男女之愛,父母之愛,這是被詩人謳歌了幾千年的東西,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但實際上呢,它們既不神秘,也不高雅。男女之愛不過是上帝設的一個誘餌,去誘使兩性生物完成交配和繁衍;父母之愛的本質是自私的,是為了透過後代把自己的基因永遠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