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與美國關係發展的四個制約因素
二零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這三天時間裡,印度總理莫迪高調訪問了美國,並且受到了美方高規格的接待。不僅如此,他還與美國總統拜登會面並共同發表了聯合宣告,兩國在戰略、國防以及科技等多個領域達成了整整五十八項共識。莫迪此次出訪更多注重的是形式意義,其目的在於讓印度有策略地向美國靠攏,這樣一來,印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進入到一個“蜜月期”。
然而,如果從長遠來看,由於兩國之間存在著許多複雜的矛盾,所以想要形成緊密盟友關係的可能性並不大。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堵點”:
首先,實現深度戰略協調具有較大難度。美國一直試圖與印度建立“戰略捆綁”關係,希望把印度塑造成像日本、韓國那樣的戰略盟友。但是,與美國不同的是,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強調“戰略自主”,他們的首位總理尼赫魯曾經倡導過不結盟運動,並明確表示“印度不會成為傀儡,更不會成為任何勢力的走狗或幫兇”。
同樣中美博弈使印度面臨崛起機遇,印度可以透過巧妙運作,提升影響力,實現“領導大國”戰略目標。因而,印度一直是美國構建“四國同盟”中的薄弱一環。就“印太戰略”來看,印度官方的最初表述與美日澳不同,並表示“印太地區”不應被視為一種戰略,或是一個有限成員的俱樂部。,現任總理莫迪曾經多次在不同的外交場合宣傳“戰略自主”這一外交理念。
特別是在俄烏軍事衝突爆發之後,儘管美國及其盟友不斷施壓並試圖拉攏印度,但印度始終堅定自己的立場,並沒有受到影響。相反,印度繼續發展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並且在訪問期間也並未跟隨美國的步伐對俄羅斯進行公開譴責。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來看,印度和美國的戰略選擇都大相徑庭,兩國實現深度戰略協調的可能性並不大。
其次,在傳統領域的合作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印度和美國在經濟領域,如環境和勞工等方面的標準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導致雙方一直未能達成雙邊經貿協定。此外,印度也並未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下的貿易談判。早在 2014 年,兩國就曾經設定了將貿易規模擴大至 5000 億美元的目標,然而到了 2022 年,實際貿易額僅僅達到了 1900 億美元,還不到目標的 40%。
在產業鏈方面,儘管美國政府表示支援全球供應鏈從中國遷往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