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印度宗教之一印度教 (第1/7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教英語:Hinduism,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先哲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除了印度,印度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一、印度教的起源
印度教起源於公元前2500年的哈拉帕文明時期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公元1500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逐漸發展出了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以種姓制度為核心教義,強調祭祀萬能,婆羅門祭司階層有無上權威和特權。以四大吠陀經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主要經典,一開始是多神崇拜,各種自然現象、動物等等都是神。如因陀羅(天王、雷電之神)、阿耆尼(火神)、蘇摩(酒神)、蘇爾耶(太陽神)伐由或伐多(風神)、摩錄多(暴風雨神)。後來逐漸演變成三大主神崇拜,即梵天、毗溼奴和溼婆。
公元前6世紀左右,耆那教、佛教等宗教先後成立。這些宗教批判性吸收了部分婆羅門教的經典,挑戰婆羅門的過分特權,得到人民的擁護,婆羅門教開始衰落。
婆羅門教進行自我改革,並大量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教義、教規,也汲取不少民間的信仰,逐漸轉化為印度教。婆羅門教轉變為印度教的過程中,商羯羅是至關重要的改革家,在他的倡導下,印度教不管是哲學理論還是組織形式都迸發出巨大的活力。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溼奴、溼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併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只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只配偶、神只肉化身和小神只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溼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溼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