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人造之山 (第3/4頁)
岑寨散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斷拓展;東部區域走的是市府大院、商業中心兩大龍頭的現代化城市發展軌道;西部區域則是石化、鋁廠、鋼鐵廠等重工業基地;唯獨北部一望無垠的鹽鹼地寸草不生,是紫寺城最不能見人的荒涼之地。
出了城車隊一路往北,足足駛了一個多小時看不到綠色,地面光禿禿泛著白滲滲的光;偶爾有幾棵枯樹孤零零挺立,沒枝沒葉就剩個架子;河道淺且亂,在荒野裡肆意鋪展卻不成型。
遠遠一圈山丘呈扇狀圍在前面,農業副市。長熊亮介紹道:
“那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修的人造山,旨在預防阻止蘇聯大規模坦克群入侵……”
人造山並非孤立的、嚴防死守的土山,屬於現代戰爭防線中的支撐點,山內不但有步兵直射火力,坑道中還有遠端炮兵,旁邊還有預設陣地。預備發射陣地上的遠端火炮對需要火力封鎖的交通樞紐、水源地、敵可能的進攻展開地都進行過校射,戰鬥中可以不經試射直接射擊,打一頓之後又隱蔽回人造山內的坑道。
人造山位置往往卡在重要交通線和水源附近,是蘇聯軍隊進攻的必經之路,雖然前鋒的坦克群、摩托化部隊能繞開,但依靠卡車機動的龐大後勤梯隊必然要走公路,因此機械化軍隊選擇的進攻路線其實很有限,很難迴避針對性修建的人造山。
現代軍隊的水消耗大,作戰人員需要飲用水,各種車需要冷卻水,大西北地區本來就缺水,可有限的水源地附近卻卡著人造山。別小看這個問題,實際戰爭中相當致命——1945年8月遠東戰役,貝加爾方面軍快速叢集的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穿越大興安嶺和內蒙荒漠區,那邊尚且不是日軍主要設防地區,途中幾乎沒有實質性抵抗,然而水荒、油荒,後勤梯隊跟不上導致整個坦克集團軍動輒趴窩,只能保證旅、營規模先遣支隊前進。那還是戰爭末期日軍全面崩潰的情況下,如果說面臨激烈抵抗問題更大,因此時間軸拉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旦爆發戰爭蘇軍機械化部隊的油、水、彈、糧消耗肯定比1945年高,後勤梯隊被卡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行動必然受阻。
然而人造山人為改變或者說破壞了自然環境——古代風水學說實質是最相互的人文科學,講究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味強調人定勝天而不管事物客觀規律,往往適得其反,遭到“天”的反噬。
人造山也是如此。
平地而起的山丘群形成多個人見人畏的風沙口,狂暴的大風習卷而過,漫天塵土砂石;人造山還破壞了原有的河道和地下河網路,導致水系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