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是出來打醬油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混在1275 !
建康府,不僅僅是江南東路的治所,名義上還是大宋的“留都”。南渡之後,雖然官家以臨安府為“行在”,那裡才是實際上的國都。但卻並不妨礙留都百姓的自恃,就如後世帝都魔都之爭那般,都覺得自己才是老大。
此時的建康城內在籍人數超過了二十萬,整個大宋來說也就僅次於臨安城。時人稱曰:“國家之根本在東南,東南之根本在建康。雄山為城,長江為池,舟車漕運,數路輻湊,正今日之關中、河內也。”
正因這種心態,留都百姓們對待此次事變的看法有些複雜。大部分人是冷眼旁觀,認為事不關已,反正官家也好,元人也罷,總不過是交稅吃飯。而少數商家大戶則以為江山易主已成定局,不希望現有的生活為戰爭所打亂。
次日清晨,喧囂了一晚的城中終於安靜了下來,百姓們正欲在好奇中睡去,就聽得一陣陣銅鑼聲響,各坊坊正,帶著敲鑼的衙門差役,邊敲邊喊。
“都聽清了,奉本府新任府尊,劉太守鈞令,午飯之後,未時二刻,城西大軍校場處,將招開公審大會。何謂公審大會,某也不懂,你去了便知唄。老弱幼子就不必去了,以免踩踏。”
新鮮的說法勾起了百姓的興趣,有宋以來,城中管理還是較為寬鬆的,百姓們對於府尊縣尊之類的青天並不怎麼悚。聽得有熱鬧可瞧,都按捺不住地興奮,一個個呼朋喚友,匆匆吃就午飯便朝那城西涌去。
待得接近大校場處,附近的街道上都站滿了執槍跨刀的禁軍軍士,一個個挺胸凹肚,對熟人的招呼調笑也不作搭理,弄得好生無趣。在這等氣氛下,越靠近校場大聲喧譁之音越少。
大軍校場位於城西南角上,邊上便是高宗皇帝曾經駐蹕過的神宵宮,平時可同時供五萬餘人一齊操練,這也是城中最大的廣場了。此時的校場兩側,都豎起了一個個的木架欄,有點像後世大學校園內的讀報欄。
人流進入校場之後,便會被禁軍軍士引導著去觀看那些架欄上的內容,不用說,那上面貼的便是劉禹帶來的ps圖片。栩栩如生的彩色畫面,有如親歷的場景,極大地震撼這些平素只能聽書看戲的普通百姓。
“都頭大哥,這是何人所繪,怎得如此真切,那上面騎馬揮刀之人可是韃子?”不時有人向站於一旁的軍士提問。
“某不過一介小軍,可當不得,這圖上所繪正是韃子,太平州知道麼,就在本府上游,韃子在蕪湖縣城殺害了我八萬餘大宋百姓,殊為可恨。這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