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斯採訪殘雪談諾貝爾 (第1/3頁)
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牧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在即,對諾獎,中國人總是交集複雜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僅隱含在中國的作家中,還包含在中國的讀者中。記者看過一些以前討論諾獎的文章,覺得裡面最多的情緒是中國作家“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不屑一顧”及部分的無奈。這種“不屑一顧”,也許受到了所謂“清醒者”“作家的工作就是寫作,天天想著獲獎的作家是永遠不是好作家”帶勸喻性的先入為主佔有道德高度的話的刺激。我們知道,就諾獎而言,這句話並無多少文學成份,但中國,它居然“鎮”住了很多人,這是為什麼?至現在,很多中國作家談諾獎“色”變。可是記者作了一個小小調查,發現在中國的普通讀者中,諾獎其實是個關注率很高的獎項,並且他們在選擇閱讀時,諾獎還是個很大的判別標準呢。
殘雪:我從來沒獲過什麼獎,影響不也大得很嘛!我也關心諾獎的新聞,那只是為了娛樂而已。至於獲獎作家的作品,看得很少。就看過的少量而言,似乎都是通俗的作品吧。我不寫那類東西,我有我的追求,所以也難有得這類獎的希望。我倒是盼望國內設一個“新實驗”文學獎,扶植我的這種品種,那將是功德無量的事。為什麼賺了錢的那些人大都只能做暴發戶?中國的諾貝爾什麼時候才會出現?
牧斯:你說你看過的部分諾貝爾獲獎作家的作品是通俗的,這話會使很多人感到驚訝與意外。我知道,你理解的通俗與很多人理解的通俗是不一樣的。我想的問的是,你為什麼有這種理解?大家都很想知道你的理由。或者請你說說,你認為的文學是什麼樣的?
殘雪:在我的印象裡,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文學水平並不高。他們基本上都是那種現實主義的觀念。即使他們有時評出了好作家,那也是因為該作家在讀者中的呼聲很高。而他們,仍然用現實主義的框框來解釋有創新精神的作家。這種情況同中國國內也有某種相似,文學無國界嘛,不論在哪裡,傳統保守往往佔上風。我只要在這裡舉出一些近年獲獎作家的獲獎理由,就可以看出問題: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辱》、《鋼鐵時代》等。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