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殘雪
我是寫實驗小說的,我的這種小說的門類,在世界上那些文學發達的國家裡都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其功能是探索人的心靈,找出精神發展的規律。這種小說雖然不能暢銷,但也絕不會滅絕,從古代到如今,她一直作為一個特殊的品種發展著。這兩年來,我重點研究了國內的三位文學同仁的作品,並寫下了多篇評論文章在大陸和香港發表。剛好這三位都在去年和今年出版了新書,我想在這裡介紹一下他們的作品。
張小波的《重現之時》(新世界出版社2005再版)是我迄今為止看到過的中國文壇最好的實驗小說。這本書由5個大中篇組成。從一開始,這些作品的奇異的文風就令我如醉如痴。從檔次上看,它們比文壇上那些“先鋒”小說高出不知多少倍。最根本的一個區別在於,這些小說描寫的是人的本質,也就是說,它們描寫的是精神本身運動的形式,屬於“深層結構”的文學。這種文學是最最難寫的,因為它需要的不是一雙能觀察表層現象的眼睛,而是“洞悉”的力量,以及作者將主體分裂、拉開距離的神奇功能。要寫這樣的小說,除了稀有的天分之外,純熟地運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關鍵。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是《法院》和《重現之時》這兩篇,以我所讀過的西方作品來比較,這兩篇(除《重現之時》的後半部略為鬆懈之外)可說是無懈可擊,達到了經典的水平。《法院》有一個類似卡夫卡的《審判》的表層結構,但它的深層結構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中國的藝術家才寫得出來的。《重現之時》除了沿襲作者一貫的內省風格之外,還在敘事中提出了藝術本身究竟為何物的問題,其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美麗都令人吃驚。可以說,這兩篇作品都被埋沒了十多年,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壇對於接受真正的新東西完全沒有心理準備。這種盲目是一種歷史性的淺薄,同時也折射出文壇對於西方思潮的接受和體驗是多麼的欠缺,多麼的表面化,庸俗化。
我要介紹的第二本書是薛憶溈的《流動的房間》(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薛憶溈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作家,把寫作當作自己的主要生活的純粹的人。但是由於文壇的腐敗和批評的長期缺席,他的優秀的作品一直得不到真正的重視,總處於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發表和出書都不那麼順利。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感到這是我們的恥辱。薛憶溈的作品從一開始就是與眾不同地內省的,他的感情真摯,細膩,他具有很高的玄想的天分。讀他的書,你會感到,這是一個永遠生活在精神的前沿,對於世俗不屑一顧